首页 > 人物 > 正文
他是意大利人,他在捍卫最后的武林
08-18 09:56:42 来源:澎湃新闻

白麒柏是意大利人,也是叶氏咏春拳的传人。他自幼习武,其中十八年都在练习咏春。为了传艺他来到上海,却屡遭踢馆。面对“江湖规矩”,他只能举拳相迎。

澎湃新闻消息,1973年,李小龙主演的第一部好莱坞影片《龙争虎斗》登上银幕。李小龙的中国功夫技惊整个西方,也彻底征服了一个意大利男孩的心。

9岁的Kleber,后来的白麒柏,当时正痴迷武术。不过那时他练的是日本柔道——在李小龙出现之前,没人知道什么叫“中国功夫”。

△9岁男孩心目中的偶像 李小龙

教功夫的意大利籍武师 白麒柏

Kleber做了大量的研究才知道,原来李小龙练的功夫叫“咏春”,他的师父是一个叫叶问的小老头。

当时,意大利没有人教咏春拳,Kleber只好继续练柔道,并学习拳击和综合格斗。直到21岁,他才有机会开始学习咏春拳,跟着两个有名的咏春拳老师练了八年,并“自认为是个高手”。

直到28岁那年,Kleber见到了“高山”。

白麒柏的老师,咏春翘楚温鉴良

2008年,叶系咏春传人温鉴良到意大利访问交流,Kleber从伦敦飞回意大利与他“切磋”。他根本没有想到,面对这个六十多岁、貌不惊人的小老头,自己会像个被戏耍的孩子。

他甚至被轻易扔了出去。

起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拜师,他说:“无论师父你去哪儿,我都愿意跟着你”。 温鉴良呵呵一笑,告诉Kleber,这种话他听得太多了。 但他还是说,“香港,你能去吗?”

△温师傅的实战咏春

当时的Kleber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伦敦有一份收入优渥的工作。而且他与一名韩国女孩相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这一“战”后Kleber意识到,这可能才是他一生所愿。

几个月后,他辞了工作,和女朋友分手,卖掉所有家当,只身来到香港。

孑然一身在香港学功夫

在香港,师父以粤语的发音为Kleber取名“白麒柏”。

香港生活成本昂贵,白麒柏的积蓄很快花完了,但他宁肯少吃一点,也要每天坚持在拳馆里练习六个小时。

4年的苦练后,白麒柏艺成出师。他计划去美国开武馆,传播咏春。师父却要他去上海传武。

“我?一个外国人,能教中国人功夫吗?”白麒柏满心疑惑。然而师父相信,自己的爱徒一定能被上海接受。

来上海开武馆

在上海传艺的第一年,白麒柏几乎要放弃。

他的第一个拳馆设立在上海一个偏远的体育馆。鲜有人经过,即使有人好奇地走进来,看到是一个外国人在教功夫时,也摇摇头离开了。

白麒柏不断调整,用了很长时间才慢慢吸引了一批真正想学功夫的年轻人。他也渐渐开始发现中国人对功夫失去信心的原因:

原来在中国,有太多所谓的“功夫大师”,令人难辨真假;MMA(Mixed Martial Arts综合格斗)选手与那些“大师”交手的视频,更让对功夫抱有兴趣的年轻人心灰意冷。

面对的质疑: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教功夫?

当他的弟子渐渐多了起来,这些问题更真实地出现在他眼前——

上海的一些传统武馆觉得一个外国人教中国人功夫“不合规矩”,纷纷上门踢馆。

不是每一次“挑战”都光明正大——一次,另一个咏春拳馆的弟子装作没有任何武术根基来参加体验课,在课后要求白麒柏“指教”一下,然而一出手就是杀招,白麒柏只好全力还击。还有的人,在挑战失败后,再带他的师兄、师父来“讨公道”。

多年努力,渐渐走上正轨

白麒柏说,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都采用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然而唯独在“功夫”这件事上保守得固执。 面子上的事,往往比功夫本身重要,这阻碍了功夫在中国的发展。

功夫,原本是战场上搏杀的技巧。太平年代国家禁用武器,这些搏杀术被改造为“功夫”以适应徒手格斗,只是在这个改造过程中,很多招数变得徒有形式,而功夫练习者为了保留“传统”,最后只知套路,却少了耐力和抗打击能力,所以已很难与MMA选手对抗。

白麒柏知道,功夫,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他为此痛心,但同样清楚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终究也只是个外国人。 但,这没关系。“他们不信我,但会相信我的徒弟,因为你们都是中国人。”他说,自己可以默默无闻,可如今所做的事,总有一天会成为那场复兴的一部分——

功夫总会再次开枝散叶。因为,就像有人曾说的:

留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原标题:他是意大利人,他在捍卫最后的武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