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一度 > 正文
西南大学教育学入选“双一流”名单 第一轮一流学科建设完成预期目标
02-14 11:54:50 来源:上游新闻

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2017年,西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生物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此次又新增一门教育学。

14日,上游新闻记者从西南大学了解到,经过五年建设,完成预期目标,4个相关学科进入世界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前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4.3‰、农业科学4.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9.1‰、神经科学与行为学8.6‰。

创建4个生物学“拔尖人才创新实验班”

西南大学生物学学科自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以来,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热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实施“三个支撑领域、二个交叉领域和一个研究院”的“三二一”工程,聚焦植物学与植物生产、动物学与动物生产、发育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三个支撑领域,以及化学生物学与生物药学、人格生物学与心理健康两个前沿交叉领域,并建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完善生物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关学院创建4个生物学‘拔尖人才创新实验班’。”据介绍,学校实施本科生“2+2”国际联合培养双学位模式;选拔培养国际交换生254人。新编生物学类教材及专著62部,新增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以及省级精品课程9门。

生物学学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3%以上,毕业生入选国家级人才4人,大批学子在农业、医学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大批优秀生物学师范生在西部中小学任教,助力学校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科研和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西南大学加强生物学及相关学科教师师德师风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助推学校入选“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

高层次人才的加速引培促进了生物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西南大学引进和培养国家级领军人才25人,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EricWesthof等国际顶尖科学家11人,两名“外专千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担任国际学会和学术机构主要负责人7人,担任国际著名杂志主编、副主编及编委55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此外,西南大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生物学基础研究,重点在重要农作物及经济动物品质形成、器官发育与再生、生物合成、认知生理等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在Immunity、DevCell、PlantCell、PNAS、NatCommun等期刊发表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重庆市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4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33个,获品种权11个;大面积推广水稻、油菜、柑桔等新品种52个,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协同创新,创建一批特色基地,派出大批科技特派员和专家,提供科技咨询与技术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大学每年坚持举办“袁隆平事迹展”“中国农民丰收节”“蚕桑文化节”“昆虫文化节”“柑桔文化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相关活动累计受众超过100万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8次,参加国际会议并作特邀报告或大会报告22人次;获批国家留基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项,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1018人;“外专千人”入选者KazueiMita和GuySmagghe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未来科研拟聚焦三个基础前沿方向

多年来,西南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基于我校生物学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未来拟聚焦生物资源与多样性、基因组与功能组学、发育生物学与再生三个基础前沿方向,以及种质创制与利用、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材料两个产业应用方向,打通‘资源收集-组学分析-基因挖掘-产业利用’的卓越科技创新全链条,取得系列内涵关联的创新性突破性标志成果。”西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打造生物学、教育学优势领域,通过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带动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竞争力,彰显农业科技办学特色;通过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促进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彰显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

同时合理布局,优化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布局,带动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整体发展,实现“双核带动”向“多点支撑”拓展,完成以一流学科为引领、基础学科为支撑、交叉学科为突破的学科布局,逐步形成定位准确、优势互补、有序发展的学科建设新格局。

还将建设生物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特区”,探索卓越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聘任、标志性成果培育等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跨学科、跨学院协同发展,加强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构建更加开放的学科建设模式,促进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

新闻多一点>

一流学科建设五年来有哪些贡献和成效?

来看看这份“成绩单”

1、家蚕种质创制与新蚕丝研发——国际领跑

引领蚕学前沿,聚焦产业瓶颈,构建了新一代家蚕基因组数据库SilkDB3.0,发现控制产丝量的主效基因,揭示了生长发育的激素调控网络;创建覆盖家蚕全基因组的CRISPR敲除细胞库,获得近千个基因的家蚕敲除品系,一举奠定种质规模化创制基础;创制具有促细胞增殖、促成骨分化等功能的新型蚕丝材料,聚焦蚕丝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引导蚕丝产业步入新领域。

成果在GenomeRes、PNAS、Bio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连续多年统计,国际蚕学领域发表论文排名前5名的学者中有4位来自西南大学团队,其中1人入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基础研究的创新引领、产业瓶颈的突破与技术革新的稳步推进,巩固和加强了西南大学蚕学的国际领跑地位,引导国际蚕学并助力相关学科持续发展。

2、黄籽油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突破瓶颈

甘蓝型油菜粒色不稳定、抗性差、产量低,是世界性难题。针对该难题,通过多种质的组学分析阐释了甘蓝型油菜粒色形成的遗传基础;突破品种选育瓶颈,成功育成产量高、粒色稳定、抗性强的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渝黄”系列新品种,以及黄籽高油酸新品种“康油1号”和“康油2号”。其中,“渝黄”新品种所产菜油质量居国际领先水平,被农业部推介为全国主导油菜品种;2016年以来在西南地区累计推广1500余万亩,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超60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同时,为我国粮油安全提供了保障。

3、柑桔病虫害成灾机制与防控——产业保障

柑桔是水果之王,中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黄龙病等病虫害长期威胁产业安全,防控形势严峻。开展柑桔病虫害成灾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揭示了全爪螨、桔蚜、桔小实蝇等柑桔害虫适应环境的生物学机制,阐明了黄龙病等虫传病害发病规律,创建了基于抗性捕食螨的桔园害螨绿色控制技术体系,制备了对溃疡病和黄龙病具有抗性的柑桔素材,保障了我国柑桔产业的健康发展,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有的柑桔生产无疫区。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柑桔新品种推广近1500万亩,产生经济效益101亿元,确保了我国柑桔生产的世界主产国地位。

4、脑血管损伤修复机制——理论创新

聚焦人类脑血管疾病,以斑马鱼为模型,发现巨噬细胞参与脑血管损伤修复中的新功能,淋巴管在病理条件下可进入脑实质,并作为轨道引导新生脑血管生长进入损伤脑区,完成局部脑血管网的再生重建,颠覆了脑细胞受损后不可恢复的传统观点。成果发表于Immunity和DevCell,Nature和Science对该成果进行推介,认为“对实现脑血管损伤的快速修复与脑微出血防治、实现梗死脑区的再血管化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上游新闻记者 钱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