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在他的一生中与重庆有着不尽的缘份。
袁隆平1949年考入位于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
科研资料图
袁隆平生前,日常的餐桌上仍常“重庆口味”的家常菜,若是家中访客来自重庆,他张嘴就能来一口地道的重庆话。
重庆,是袁隆平少年时代生活最长的地方。
1939年,袁隆平一家乘船逆流而上来到重庆,不久后袁隆平就和弟弟袁隆德在龙门浩中心小学上学。
在重庆的几年时间里,袁隆平先后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9年,袁隆平又考入了位于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由重庆复旦大学校友创办的一所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
上世纪90年代,袁隆平第一个超级杂交稻在重庆北碚区种植
资料图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何光华教授介绍,上世纪90年代,袁隆平第一个超级杂交稻就在北碚区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更多超级稻品种在重庆市种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西南大学团队与袁隆平团队紧密合作,承担了“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袁隆平的学生、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邓华凤研究员看来,重庆是水稻主产区之一,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条件。我们加强西南稻区,尤其是西南大学和北碚区科研单位的合作,有利于研究适用于全球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促进水稻科技的发展。希望大家共同为重庆农业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袁隆平曾应邀担任北碚区人民政府顾问:“我大部分求学时间都是在重庆北碚度过”
2019年10月,袁隆平欣然应邀担任北碚区人民政府顾问。
对于北碚区来说,袁隆平先生曾在北碚生活、学习过,也是重庆人民,北碚人民的骄傲,袁隆平对北碚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都进一步增进了其与西南大学的校地合作,依托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等平台,充分发挥了西南大学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持续深化着与西南大学在创新创业、乡村振兴、基础教育等领域合作。
袁隆平当时充分肯定了北碚区和西南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取得的成绩。不仅如此,袁隆平还特地为北碚区、西南大学题字“校地合作,共进共荣”。
袁隆平曾说,“我大部分求学时间都是在重庆北碚度过,当年畅游嘉陵江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和重庆北碚有着非常亲密的联系。”
“北碚有缙云山、嘉陵江,是个好地方!希望母校越办越好,越来越兴旺。”袁隆平当时表示,希望校地双方充分发挥优势,继续深化合作,共同谱写校地合作共赢发展新篇章。
袁隆平曾给西南大学同学们回信:做科研路上的有心人
在2019年的9月26日,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们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回信,这封信来自他们的“老学长”——袁隆平。在信中,袁隆平用“知识、汗水、灵感、机遇”8个字鼓励他们勇攀科研高峰。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
“9月17号那天刷微博,看到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我和我的同学们兴奋极了。老师说过我们专业就是走在您的这条路上,我觉得您很了不起……”得知袁隆平荣获“共和国勋章”后,袁隆平母校——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们写信向“老学长”表达敬佩与祝福之情。
“在禾田道路上,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收到母校的同学来信后,袁隆平录制了一段视频作为回信,解答学弟学妹们的困惑,分享自己在禾田道路上的经验。视频中,袁隆平提到,应用科学研究,实干苦干才能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面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
袁隆平曾回信表示,希望学生们积累知识,把握灵感,抓住机遇,做科研路上的有心人,勇攀科研高峰。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