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穿楼而过,行山而走,吸引着一波又一波国内外游客慕名前往……在这魔幻城市的魅力背后,有一群不分昼夜,始终坚守一线的轨道人,他们穿梭在站台里、列车中、轨道上,安全护送着成千上万旅客。
作为重庆首届杰出英才奖获得者之一,张杰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克难攻坚
“中国造”为乘客上班保驾护航
2004年,张杰进入重庆轨道集团网络维保公司工建分公司,成为了单轨道岔车间的一员,主要负责单轨道岔的检修维护和技术创新工作。
2005年,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通运行,重庆正式开启轨道交通时代。
“当时2号线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和设备大都是引进国外的,车辆、轨道梁、道岔等核心技术,都是按国外标准和规范来操作。”张杰告诉记者,“最开始的时候,工作进展很艰难,国外技术顾问来重庆指导,对我们的工作意见几乎不会采纳。那时大家都清楚,一昧依赖肯定不行,只有掌握核心技术,让单轨道岔中国造、重庆造,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十年时间,张杰与同事们利用手头一手实践积累,艰苦攻关,潜心研究。“那个时候没有厂家资料,没有解决规程,我们常常聚在一起,对一些锁定装置进行改造。通过和国内道岔厂家一起研讨,到现在,我们的单轨道岔已经很少出现故障。”
2016年底,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伸段建成通车,张杰参与自主研发的新型平移道岔首次上线运用,到目前为止,它的运行状态都很良好。“我希望我们的设备能够尽快达到一个世界的先进水平,同时这也是我们三百号人一个最好的证明,证明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张杰告诉记者。
截止目前,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通车里程达到67公里,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日均载客量近100万人,每年运送乘客数量相当于十个重庆的总人口。
系统换上“国产心” 节约经费600万
2017年10月的一个深夜,当城市准备入眠的时候,张杰便带着他的团队出发干一件大事:重庆轨道交通系统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单轨道岔、100个即将退休的进口电机要被张杰团队研制的国产电机取而代之,所有道岔的锁定系统都将换上一颗“中国心”。
“因为不能耽误早班列车,所以切断轨道上1500伏高压电的时间只有三个小时,完不成明天又得重头再来。”张杰介绍,“平常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上轨道去作业,而且作业时间很紧,只能在凌晨1点到3点半之间进行。即便遇到冬天很冷的时候,大家都得风雨无阻,久而久之,很多人都有关节疼痛的毛病。”“那天换上系统后,我们好不容易把新电机装好了,道岔却纹丝不动,我们还担心出现了排异反应。后来排查后,发现是线路故障,心瞬间就安定了下来。”张杰回忆。
为了突破这一次国产技术,大半年以来,张杰团队进行了200万次的线下实验,而成功后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了600万元的经费,其设备寿命还提升了一倍。
据了解,重庆作为中国唯一全面掌握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技术的城市,在轨道桥梁、道岔、车辆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创新突破。目前,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装备90%以上实现国产化,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单轨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创立了多个国家、行业和地方跨座式单轨标准规范。
“以点带面”
一对多培养道岔专业后备人才
单轨道岔技艺如何传承?培养人才是关键!
2012年,张杰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每年实施3-5个项目,包括研发、技改以及设备出现临时突发情况的调试和改造。
“我们工作室主要是采用’以点带面’的传授方式,每年选择20个优秀人员进行培养,培养后再让他们传授给各个工班的骨干,从而教给道岔一线工作中更多的人。”张杰说,“平常我一直鼓励学员们在各自工班传授所学技能和绝招,一起提高专业技能及排查隐患的能力。因为这个方法不仅可以使道岔专业高级技术工人比例提升30%,也能使抢修技能得以提高。”
2014年,“张杰技能大师工作室”被升级为国家级工作室,同时也被市人社局评为“2014年优秀大师工作室”。截至目前,6年时间,他们共累计已完成项目21个,编制中国首本《单轨道岔设备维护与维修》教科书,为日常维修和设备升级改造,提供了诸多数据。
张杰说:“我希望能把这些经验作为单轨道岔专业的一个财富传承下去,让更多一线工人从中获益,为祖国单轨建设添砖添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