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区,一位女子坐在轮椅上正在轻挑慢捻,一针一线地刺绣;只有一只手的刘显成的夏布国画各有韵味;万盛经开区携奥陶纪、黑山谷景区和根雕手工艺品……
奉节
轮椅上的绣娘引人围观 市民现场掏钱购买扇子
石胜兰专注于刺绣。
在N1馆的奉节县展台的一侧,一位女子坐在轮椅上正在轻挑慢捻,一针一线地刺绣引来众多市民围观。记者了解到,该女子正是奉节县有名的绣娘石胜兰,当天她正在创作《烟雨瞿塘》。
采访中,重庆晨报记者不时听见有围观者发出感叹声,特意从南川区赶来逛展的邓舒兰说:“了不得,一座大山需要这么多种颜色的线才能绣出来,没得点功夫怎么能绣出来。”
站在一旁观看了近一个小时的邓舒兰,不仅被身残志坚的石胜兰感动,同时为了表达自己对石胜兰的敬佩,当场掏出320元购买了石胜兰的一把扇子。“这把扇子我特别喜欢,两只小鸟压枝头特别有神韵,不知道320元会不会太少,但这也代表了我对她的敬仰之情。”邓舒兰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石胜兰此次来参展的作品大多都是以家乡的山水、风景为题材。每一幅作品都属于精品。石胜兰12岁那年,不慎从山上摔落,导致严重的脊髓损伤,成为终身截瘫残疾人。自那以后,石胜兰就辍学在家随外婆和母亲学挑花刺绣。
2007年,石胜兰在一家刺绣店铺外被一幅幅精美的刺绣所吸引,萌生了通过刺绣展现家乡美丽山水的念头。店老板收她为徒,教她蜀绣技艺,后来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存指导,学习乱针刺绣技法,现已从艺十余年。
在奉节县展区,很多熟知石胜兰的人对她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真是不容易,她的作品完全是一针一线绣上去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她用心创作的,都是精品。”奉节县文化委相关工作人员说。
荣昌
头不语沉醉在创作中 有人想买画却不敢打扰
刘显成沉迷于创作中。
在N2馆的重庆残疾人艺术作品展区,只有一只手的55岁的刘显成低头不语,他细心创作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重庆晨报记者观察发现即使有人询问,或者是媒体采访,刘显成都难得回应一句。也正是因为他的专注,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围观。
“太认真了,感觉整个人都已经沉醉在他的作品里。”爱收藏国画的杨俊杰在现场感叹道。而刘显成的夏布画也让杨俊杰十分喜欢,“想问下他的画怎么卖,都不敢打扰,只好等他创作结束后再问。”差不多30分钟过后,刘显成才回应杨俊杰的问题。
恰巧记者也抓住刘显成休息的空当跟他简单聊了几句,“我喜欢中国画,在中国画中我又最钟情山水画。看山水画,觉得优美,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至会被大师笔下的大好河山所感动。”刘显成说。
他告诉记者,17岁因为做夜工右臂被机器卷入,从此开始学习用左手生活,2006年得知荣昌区老年大学设有书画课程,随后以“墨”为生。“学习书法在先,但我认为书画一体,共通处在‘笔力’和‘骨力’,都讲究劲道。”
在整个展厅悬挂的几幅刘显成的夏布国画各有韵味。刘显成说,他42岁开始学习画国画,在班里起步较晚,但是他都是画得最好的。简单几句对话后,刘显成又转身拿起画笔,继续作画。
万盛
奥陶纪、黑山谷、根雕 亮相文博会
万盛经开区展馆。
奥陶纪文化主题公园、黑山谷景区文化产品、荣懿堂根雕,此次文博会,万盛经开区携奥陶纪、黑山谷景区和根雕手工艺品亮相,收获了不少市民的喜爱。
据了解,梦幻奥陶纪主题公园是万盛重点文化企业,目标是建成全国首家体验式地质文化主题公园,成为一个集科普教育、自然观光、主题游乐、实景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景区。公园规划面积12.5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4.2平方公里,开发面积2.12平方公里。
现拥有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天空悬廊和玻璃吊桥、云端廊桥等高空项目,以及3个高空速滑,4条丛林飞跃等。其惊险刺激的风格吸引诸多游客慕名前往。目前,万盛奥陶纪也已打造《重返奥陶纪》5D影片、《穿越五亿年》《勇敢者漂流》等参与性游乐项目,并利用奥陶纪自然遗产设立奥陶纪时代地质遗产展览馆,是万盛重要的科普文化基地。
而万盛黑山谷景区内黑叶猴杯子、黑叶猴公仔、黑叶猴颈枕、黑叶猴发光风扇、黑叶猴T恤、溱州鼎等文创产品也亮相文博会。记者了解到,黑叶猴是黑山谷所独有的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溱州鼎作为溱州文化的浓缩,反映万盛自大唐溱州建制以来的千年厚重历史,凝结着万盛人民勤劳勇敢、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代表着万盛负重前行、继往开来的城市文化特点。
此外,作为民间工艺,荣懿堂根雕是万盛具有代表性产品。整个根雕工艺取材本地,师法古人,同时发扬现代工艺,具有技巧精湛、造型古朴、文化厚重的特点,具有极高的收藏观赏价值,是优秀的旅游文化产品。荣懿堂还有其他木制文化产品,包括摆件、茶具等,兼顾观赏性、文化价值和实用性,受到过往市民的喜爱。
綦江
农民版画的传承 与市场“求生记”
市民关注版画文创产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民版画如何传承与发扬?文博会上,綦江展厅的立柱上展出了12幅特别的版画,《经常回家看看》、《多对老人说暖心话》、《为老人举办生日宴》、《陪同父母去锻炼》……记者注意到,这12幅画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孝顺父母。
据展厅现场负责人介绍,此次綦江携17家单位和企业参加,包含由版画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在展厅中央立柱上展出的就是来自綦江农民版画院的新二十四孝主题版画,其中《陪同父母去锻炼》就是农民版画院李成芝的作品。
参加农民版画创作培训班
18岁确定一生追求
曾被老师称赞是一位才女型画家,但她未进过美术学院,画画全凭灵感和从小民间熏陶出的素养,作品反而因此别开生面,出其不意。
昨日,记者联系上了綦江版画传承人李成芝,她告诉记者,其实她打小就喜欢画画:“我看到年画、书本上鲜丽的图案,就要把它们剪下来收藏;抑或在自家的大门上、墙壁上、动物身上画;看到人家穿着漂亮的塑料凉鞋,也给自己赤脚上勾勒出自己满意的凉鞋……这或许是我画画生涯的萌芽。”
李成芝介绍,1984年綦江农民版画在北京展出获得巨大成功,她家附近的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农民作者的作品还获得了大奖。“我想,自己身为綦江农民的后代,对农村题材并不陌生,如果能得到文化馆老师的帮助,一定能在綦江农民版画上有所发展。”李成芝说,18岁的她参加了在盖石镇举办的农民版画创作培训班,把版画当做一生追求的理想,从此与农民版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文化馆到农民版画院
她成了版画传承人
市民关注版画文创产品。
在老师的推荐下,李成芝到綦江县文化馆协助拓印版画,接触到优秀的老师和作品,拓印技术也不断提高、日臻熟练。在拓印版画的配色时,经过反复的对比与摸索,总结了一些配色的“土”方法,竟然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肯定。
“那时,白天拼命拓印版画,晚上就埋头创作。”李成芝说,在老师的辅导下,她的作品频频获奖。其中,《童年》获1988年国家文化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农民书画大奖赛三等奖,《情歌》获1989年中国首届风俗画大奖赛二等奖……这些成功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对创作充满信心。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綦江农民版画步入低谷,画家也必须直面生存的问题。
2001年,李成芝走出文化馆,和丈夫桂焕勇以及文化馆职工自由组合,成立了綦江农民版画院,开始进行产业探索。2004年,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把创作和销售分开,版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李成芝作品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色彩更加艳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接受,作品也频频获奖。2011年被评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还曾多次到国外参加文化交流。在近几年中,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并出版有奖明信片。
綦江农民版画——孝文化。
李成芝说,作为非遗传承人,她既要保留农民版画的传统技艺,又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在艺术创作上求新、求突破。比如“孝文化”系列,就是版画院的新尝试,将古今二十四孝与版画、文字紧密结合,48幅作品,48个故事,形象生动地表现尊老敬老内容。李成芝的作品就反映了子女要陪同和帮助老人坚持户外锻炼,选择适合老人的运动项目,如打太极拳、跳坝坝舞等,持之以恒,强健身体,延缓衰老。
如今,农民版画也不单单是作为收藏品、装饰品,也可以应用到生活方面。如展厅现场印制着各种綦江版画的箱包、旗袍、餐具等文旅产品摆满展台,受到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王倩 冉长军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