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一座被牡丹托举的千年古邑,上接巴渝之雄,下揽夔巫之胜,是重庆东出的陆上交通枢纽。明月山西屹,精华山东立,黄草山南踞。三山环抱,溪流纵横;沃野千里,良田万顷;国色天香,风景宜人。垫江自古就是巴渝地区的重要产粮区和人口聚居地,素有“牡丹故里”“巴国粮仓”“中国石磨豆花美食之乡”等美称。
垫江,就是这样一块富庶美丽、人杰地灵、文脉昌达、让人流连忘返的土地。
一名冠三县 巴渝古韵长
在古老的巴渝大地,有一个地名从远古走来,从江河名到县郡名,先后被三个县使用,绵延数千年,见证了巴渝的历史与变迁,这就是“垫江”。
“垫江”作为地名,文化渊源十分久远。最初为古水名,古西汉水(今嘉陵江)下游经今重庆市合川区汇入长江一段称为垫江。
“垫江”最早作为县名是公元前314年。秦灭巴设巴郡,置垫江县,以原巴子城一带(今合川区境内)为县治。
作为巴渝地区最古老的地名,“垫江”由渝西移名渝中再移名渝东,见证了巴渝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巴渝文化,在巴渝地名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鉴于此,2008年,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垫江“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
一脉传千年 耕读耀家邦
垫江人素来尊崇“耕可立家,读可荣身”的耕读文化,崇文重教之风甚浓,“家有余粮,便有学童”蔚然成风,“穷要养猪,富要读书”的民谚流传至今。在耕读文化的浸润下,几百年来,大量的进士、举人、秀才层出不穷。
明代进士夏邦谟受“耕读传家”的家风影响,自幼好学,才华出众。24岁中进士,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他推行的赋税和徭役改革,为明代改革家张居正后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提供了借鉴。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任鸿隽、化学家陈荣悌、数学家董泽清都是怀揣科学救国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垫江骄子。
纵观垫江耕读史,从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杰如珠似玉,世代辈出,他们让垫江文脉千年传承,让垫江精神永续不息。
一花沁山水 国色秀垫江
垫江是山水牡丹之源。这里的牡丹生长于山野之中,竹石之间。每年的三四月,是牡丹盛开的时节,明月山麓绵延三十多公里的低山丘陵地带,数万亩牡丹竞相开放。
垫江牡丹品种很多,有以太平红为主的本地品种三十多个,加上从全国各地引进的品种,共有一百多个。从本世纪开始,全县先后建立起了太平牡丹园、华夏牡丹园、牡丹樱花世界三个以牡丹观赏为核心的旅游景区。这些景区每年都会吸引数百万国内外游客来此旅游观光。
牡丹的根叫丹皮,丹皮作为重要的中药材,历来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霸主地位。近些年来,垫江牡丹的综合开发利用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发了以牡丹为原料的食用牡丹油、牡丹香皂、牡丹护肤品系列。牡丹从单纯的药用价值到综合开发利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牡丹产业。
一磨转乾坤 豆花天下香
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垫江石磨豆花的招牌随处可见。作为一种地方传统美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垫江石磨豆花已享誉巴渝,走向全国。
垫江石磨豆花是指选用垫江黄豆做主料,以石磨、滤具和相关厨具为工具,以盐卤为凝固剂,利用传统制作技艺,把经过筛选和浸泡的黄豆磨浆、过滤、煮沸、点制而不经压榨,直接配以佐料食用的豆制食品。
垫江石磨豆花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融合创新,形成了四大特征:色泽乳白、絮状如花、绵软嫩滑、窖水回甜、入口留香的性状特点和口感特征;材料齐全、风味各异、自助调配、各取所需的佐料特征;荤素搭配、品种众多、选择性强的配菜特征;丰俭由己、廉价省时的消费特征。
“家家有石磨,户户有石缸,石磨推豆花,石缸装口粮。”这是一首在垫江流传千百年的民谣。如今,垫江石磨豆花已走出垫江,走出巴渝,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花开天下,形成了一个数十亿的产业。
一业美乡村 全域兴康养
1999年春天,时任太平镇党委书记的邓正友到龙华村调研工作,发现老百姓种植的药材“粉丹”漫山遍野,其花艳丽无比,验证显示这“粉丹”正是牡丹!他萌发了搞乡村旅游的想法。2000年春天,垫江县第一届牡丹节在该村的楠竹山举行。从此,山水牡丹在药用价值上兼具了观光价值,垫江的乡村旅游业以此为标志应运而生,让垫江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龙华村已更名为牡丹村,这里村容美观,交通畅达,乡风文明,以牡丹观赏为内容的乡村旅游业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支柱。以“康养”为内容的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乡村振兴,“康养”并行。垫江县在精心打造以牡丹花、油菜花、李花、柚花、荷花为载体的乡村旅游的同时,依托独特的生态自然资源,积极探索“养+医”的康养模式,奋力打造全域旅游、全域康养。
“康养”已然成为垫江旅游产业升级的最好注脚,已然成为顺应旅游消费升级的鲜活范例。垫江,一个“养眼、养生、养心、养老”的旅游胜地正在巴渝大地蔚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