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合肥,参加国考的考生等待进场复习。 新华社图
新闻事实1:
11月28日,2022年度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拉开帷幕,本次国考计划招录3.12万人,而报名过审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12.3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本次国考报名阶段,西藏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吸引众多考生报考,截至报名通道关闭时,此岗位报录比就已接近“两万选一”。自2009年起,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4年超百万。(据11月28日中国新闻网)
新闻事实2:
新华社记者11月28日从国家公务员局获悉,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公务员招考公共科目笔试当天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个城市、59424个考场同时举行,共142.2万人实际参加考试。据悉,本次招考共有75个部门、23个直属机构参加,录用计划和录用政策继续向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倾斜。安排2.1万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毕业生,服务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基层导向,有8700余个计划补充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并采取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设置2800余个计划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据11月28日新华社)
媒体评论:
1.三公原则也从另一侧面造就“国考热”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钱玉英:国考之所以“热”,一方面是因为公务员发展前景广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务员考试公信力强,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的特点。“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足够优秀者能够在公务员考试中脱颖而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造就了国考热”。(据中国新闻网)
2.“国考热”背后的冷思考
“国考热”本身并非许多人认为的“不正常”状态,也非报考人数越少越合理,关注度越低越正常。问题的关键是,不应让公务员这一职业承载过多职业以外的东西。竞考公务员者可以试问自己,报考是因追求理想信念的主动选择,还是拘于“随大流”的盲目之举?同样,这场考试既是在考报考者,也是在“考”政府部门。面对着“国考热”背后流露的就业期待,如何通过更充分的细化分类,更适合的招录门槛条件,让这场考试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助力器”,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据经济日报)
3.人生道路千万条,“国考”只是其中一条
湖南工商大学魏泽鸿认为:个人选择参加“国考”也面临着一张人生答卷。且不说在备考中付出不小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倘若一举成“公”,此后晋升、转型、自我实现可能也会遭遇不小的挑战。此外,一些人思想上将公务员固化为整日“清茶报纸二郎腿”,悠闲自在的幻想必然也会不攻自破,国考之路必然是一条务实之路。其实,公务员仅是简单的一个职业,不应让这一职业承载过多职业以外的东西。无论“国考”冷还是热,人们能保证报考是追求理想信念的主动选择,而不是从众“随大流”的盲目之举或是某些“不纯”动机,并为其一切后果负责,这才是关键。
人生道路千万条,“国考”只是其中一条,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职业或选择贴上“热”的标签其实也早应在时代中落伍了。但在消解这种偏见之前,我们不妨再多从中窥思一些社会的规律,解剖出行业、政府与个人等与之相关主体的综合矛盾。在下一个“某某热”到来之前,做好解答的准备。(据红网)
4.考生应该以平常心和多元化求职的心态来应对国考
中公教育相关人士表示:“公职考试也是多元化的。很多人的第一选择可能都是公务员,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公务员本身的各种优势,另一部分原因也可能是家人朋友等推荐。其实公职考试还有事业单位、教师、医疗、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者等多种类型。”他认为,尽管考试竞争激烈,但考生应该以平常心和多元化求职的心态来应对国考。(据21世纪经济报道)
5.要考虑减少优秀公务员同质化竞争
在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杨国庆看来,尽管体制外就业和创业也有较大发展空间,收入常常更高、增长空间更大,但这些优势仅仅限于一二线城市。对很多中小城市和县城等来说,体制外机会其实比较有限,考取以公务员为代表的体制内岗位还是很多年轻人的第一选择。再加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拥有公务员招录所需学历的人员大量增加,所以公务员招录持续走热成为必然。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基层治理,把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了防止‘三门干部’不接地气,需要将新入职的年轻人主体力量放到基层接受锻炼。即使中高层级公务员单位招收的新公务员,将来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找机会到基层挂职甚至任职。”
杨国庆认为,通过近30年发展,中国公务员招录考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通过每年公务员招录的方式从事公共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党政机关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如果说还有需要改进之处的话,要考虑减少优秀公务员同质化竞争。大批优秀青年进入党政机关,将来大都有职位提升的需求,而领导职位比较有限,虽然也采取了职务职级并行等方式,但僧多粥少的局面始终难以改观。所以公务员招录还可以进一步分类,将部分合适的岗位定向招录较低学历、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既体现公平就业机会,同时也能缓解未来晋升压力。(据北京商报)
6.要求较高和信息不对称造成报考岗位“冷热不均”
与一些岗位考生扎堆报名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是,还有一部分岗位至今处于无人报考的“零报名”状态,而这些岗位往往报名限制性条件较多。对此,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建洪表示,国考报考之所以产生“冷热不均”的状况,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岗位的要求确实比较高,导致满足报名条件的考生比较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考生对岗位的认知有限,对部分冷门岗位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存在误区,造成报考的人数较少。
专家认为,要改变公务员招录中冷热不均的状况,一方面是要提高社会对于岗位的知晓度,打破公众对于岗位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则应该从制度设计、机制完善、相关部门的协同等方面的着手,让岗位设置更为科学,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据中国新闻网)
7.报考职位的冷热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
“国考的持续热度,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热度,再一次证明了公务员岗位在考生和社会大众认知中的热度。对于具体岗位的冷热不均其主要原因在于报考该岗位的‘门槛’,如力拔头筹的‘西藏自治区邮政管理局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该职位要求门槛低,这就意味着提供给考生留出更多的机会。”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副院长管连教授表示。
“国考报名职位的冷热本身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本来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管连表示,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并将职业教育从“层次”教育提升到“类型”教育, 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从国考的角度,如果能提供更多的岗位和机会,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岗位学历高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打破传统的学历崇拜,更多的是从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角度来考核考生。(据中国青年报)
上游新闻综合自中国新闻网、新华社、经济日报、红网、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商报、中国青年报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