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青海海东3名测绘人员在互助县作业时迷失方向被困深山,救援人员冒着零下14摄氏度低温向山中进发。次日4时8分,翻越了6座大山后,3人被营救至山下。(澎湃新闻)
继11月22日云南哀牢山3名地质调查人员失联遇难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再度发生测绘人员被困深山事件,这也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测绘人员野外作业不可避免要面临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和威胁,但大自然这一“杀手”是否足以成为他们致命的理由?
以云南4名遇难者为例,搜寻人员发现他们携带的食物根本不够吃。另据媒体披露,他们所属的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并没有专门给相关人员配背包和冲锋衣、鞋等用品,也没有专门对天气和线路进行预先的分析与研判;4名调查人员属于临时抽调,甚至不知道携带的RTK有定位功能和求救功能。
青海3名被困的测绘员同样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从11月30日21时13分接到报警,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出动5车15人携带装备进山救援,在向导的带领下历时近7个小时才将被困人员救出,可见山区地形之复杂。如果不是救援及时,在无向导无过夜装备及设施的情况下,他们是否会重蹈哀牢山事件的覆辙,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
从陆续见诸媒体的消息可知,野外作业的高危性质,对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是否对参与项目的野外工作人员组织了专业的野外生存技能培训?是否进行了现场勘查并制订对应的专项物资购买计划?是否进行统筹协调实现下情上达,收集整理任务单位的地情汇报和安全需求?是否搭建起专业的通讯渠道,前后方有没有建立起定时的联络专线?突发预案准备是否充分,一旦出现险情救援团队能否迅速到位?
越是复杂环境下的野外作业,越依赖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团队的整体配合,对于工作目标的道路、水文、地形、植被、基础设施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实际勘验的情况确定每天的工作量。单位除了配发铁铲、罗盘、手套、定位仪等生产工具和劳保工具,还要把专业的户外背包、冲锋衣裤、极限温标下的睡袋帐篷、非一次性的专业雨衣等装备纳入考量,而非部分自嘲“地质狗”的网友所说,“专业的不如业余的、配发的不如外购的、官方的不如民间的”。
如果重视程度不够,物资保障不到位,进入目标区域后势单力薄缺乏后援,一点小的意外很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未知的自然环境,长期野外作业的测绘工作单位必须尽到必须的安全培训、装备配给、统筹协调、通讯保障和突发应急救援义务,否则便是“驱市人为兵”般轻忽人命。
特约评论员 周斌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