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就办好了,太方便了!”
2019年底,刚回到杭州创业的市民李家鑫感到很惊喜。为了开饭店,他带上身份证、健康证、房屋租赁合同和房屋产权证明来到行政服务中心,不到半小时,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就办妥了,“再也不用浪费时间跑来跑去了,只要在一个窗口就可以办好。”
在杭州,李家鑫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如果你去到杭州,每一个杭州人都会告诉你,这里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办事只用跑一次、去酒店仅花30秒即可自助入住、看病回到家后再慢慢付费、刷脸就能进入公园……
这些便捷生活的背后,是数字化的力量。
2016年4月,杭州市以交通治堵为切入口,在全国率先建设“城市大脑”。如今,“大脑”的“神经末梢”已延伸到城管、卫健、旅游、环保、警务等领域,逐步实现城市治理体系优化升级。
大数据智能化的应用,在重庆并不少见,但如何将庞大的数据集中在同一个“大脑中枢”之中,实现“用一部手机治理一座城市”,杭州无疑已经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杭州城市大脑园区。
城市大脑
实现1秒发现交通事故
2019年底,记者来到杭州云栖小镇,这里是“城市大脑”的调度中心。
在调度大屏上,杭州420平方公里城区里有多少车在跑、哪些路口即将出现拥堵、交通事故发生后最近的交警在哪里,都能一眼看清。说“一眼看清”有些夸张,真正能看清这一切的是“城市大脑”背后的运算系统。
杭州城市大脑有限公司品牌总监高丽莎介绍,如果你留心观察杭州的红绿灯,你会发现不同时候红绿灯的时长不一样,这是因为交通信号灯已由人工智能算法技术接管,信号灯通过2分钟、4分钟、6分钟不断学习、反馈和自我评价,自动优化红灯和绿灯的配时,有效提升通行效率。
“城市大脑”经历了两次升级,如今已能做到1秒发现交通事故。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接警后5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到现场处理。”女交警郑熠炯是全国第一个和AI搭档指挥交通的交警,她说,好几次当事司机都蒙了,报警电话还没打,交警已经在边上了。
2019年以来,“城市大脑”逻辑构架不断完善,从交通拓展到文旅、卫健、房管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
现在,通过城市大脑,来到杭州的游客10秒钟就能找到哪里有空房,30秒钟可以完成入住。杭州市民到医院就诊,不用每个环节往返付费,利用信用额度,可实现“先看病后付费”。同时,停车付款也不用排队,全城1800多个停车场库实现了“先离场后付费”,甚至连停车杆都已经取消。
“城市大脑”正在深入地延伸到杭州的城市治理和发展的每个角落,正如“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所说的,“城市大脑”就像道路、水电一样,将会成为数字时代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杭州城市大脑自动付费系统。
中枢系统
使数据产生协同效应
在云栖小镇,记者得到了一组数据:每天有来自杭州市70余个部门和企业的数据汇入城市大脑,日均新增数据达到了8000万条以上,平台上归集的数据已超过837亿条……
如此庞大的数据,需要多大的数据中心、多少台存储器?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吕钢锋一句话回答了记者的疑问——这里没有数据中心,也没有存储器,只有一个中枢系统。
数据都装在哪里?
吕钢锋介绍,以往讲数据共享,就需要把数据归集到一个更大的数据库、数据中心上,而“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就是让这些数据储存在原本的部门、企业,在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通过中枢系统快速调取数据。同时,这个结构具有可扩展性,能支撑其整个庞大的城市运行。
“杭州‘城市大脑’最大的创造就是中枢系统建设,把市、区、街道、部门甚至企业的系统接入,让城市数据融通,并产生协同效应。”吕钢锋说。
在杭州“城市大脑”的展示大厅,记者体验了在杭州如何30秒完成酒店入住办理。
记者将身份证放在“e住智能前台”机器上,智能机快速读取了身份信息并完成现场人脸比对,然后选择入住酒店的天数和房型,确认后入住凭条和房卡便自动推出,整个过程30秒就完成。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往游客在入住酒店时,至少要在前台花5至7分钟办理入住,原因就是前台人员需要操作六套系统完成信息录入和输出,例如公安部门身份比对系统、第三方预订平台确认入住、酒店订单核实等,而“e住智能前台”通过“城市大脑”快速提取这六套系统的数据,用数据的融通实现高效协同。
体制创新
政企机构共同推进数字化
杭州“城市大脑”要完成从单点治理到各方融通的突破,最需要的是一个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协同的联合创新机制。“城市大脑”调度中心的专班制度,就是这一创新机制。
吕钢锋说,为了推进杭州“城市大脑”,杭州在市级层面成立了“城市大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挂帅。同时,以项目为单元,建立工作专班制度,统一进驻云栖小镇集中办公。专班中,政府派出“最懂业务的人”,企业派出“最懂技术的人”,云栖工程院的专家、工程师牵引管理城市大脑架构,三者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打通,在办公场地、后勤服务、设备设施及云资源等给予统一保障。
“专班机制下,政府管理单位提出问题、梳理问题,企业和技术团队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流程总结、解决问题,确保该技术能精准治理、服务民生。”吕钢锋说。
目前,“城市大脑”专班数已有29个,工作人员350余人,分别来自政府部门和50余家企业和研究机构。
如今,“城市大脑”已走向更多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在内的全球20多个城市引入了阿里云城市大脑,覆盖了交通、城管、文旅、卫健多领域、多场景。
新闻多一点>>
梦想小镇里的大梦想:
18200人在此创业 融资总额达110亿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古镇,京杭大运河支流余杭塘河横贯其中,悠悠流淌。有着880多年历史的古街两旁,一栋栋白墙黛瓦、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矗立着。这里是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梦想小镇,一个由旧粮仓改造而成的新型众创社区。
别看小镇面积不大,但发展势头却很迅猛。
截至2019年末,梦想小镇累计引进孵化平台50 余家、创业项目 2136 个、创业人才近 18200名,其中166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达110.25亿元;集聚金融机构1419家、管理资本3040亿元。
“三生四宜”
在这里工作即生活
仓前保留了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等文保单位以及一大批古建筑,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质朴。梦想小镇规划之初,余杭区就确立了“三生”融合、“四宜”兼具(先生态、再生活、后生产,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的开发理念。
2018 年,梦想小镇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53.43万人次。更重要的是,也吸引来了创业者。
梦想小镇里的“梦想长廊”最东端,有一家AI创业公司产品体验馆——奇点云。这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互联网数据智能技术服务公司,专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商业领域。
奇点云市场总监卢志斌告诉记者,选择在梦想小镇创业,很大原因是这里的创业环境,走在路上,你能从每个人脸上看到那种有梦想的兴奋感。有创业者直言,哪怕加班到深夜,小镇依然处处灯火通明,宁静又不失人气,“晚上出去转一圈,去精酿啤酒馆、咖啡厅坐坐,或者到河边跑跑步,与同样在创业的同伴聊聊天,回来继续加班感觉特别好。”
垂直孵化
让创企离梦想更进一步
来自加拿大的Nikk Mitchell,是西顾视频科技(FXG)的创始人。2017年7月,FXG作为种子轮企业入驻梦想小镇,并获得了免费办公场地和配套政策支持,开始在眼见VR空间落地办公。眼见VR空间是杭州一家VR领域知名的孵化器,从 2016 年底至今,已陆续孵化了近 20 家VR相关企业。
眼见 VR 空间运营总监蔡飞龙说,梦想小镇的孵化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垂直细分,以眼见VR空间为例,入驻的企业有从事VR硬件、软件研发的,有全景航拍团队,很自然的就能产生上下游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孵化器能够更快地帮企业对接资金,加速孵化过程。
梦想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梦想小镇已形成了互联网+、生物医药、AI、新材料等多领域垂直的孵化器,从2015年至今,通过引进深圳紫金港创客、良仓孵化器等知名孵化器以及500Startups、Plug&Play等2家美国硅谷平台,已成功孵化1500余家企业,孵化成功比例达到34%。
政企合作
运营环节交给市场机构
和许多由政府或国企运营的创业园区、创业小镇不同,“梦想小镇”的官方运营商,是一家名为浙江菜根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
“政府与市场合作,更能发挥两个主体的优势。”菜根科技CEO胡勇锋说,在梦想小镇的打造过程中,政府主要负责顶层设计以及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具体的运营环节则由市场机构来完成。
在政府和菜根科技的工作下,浙商成长基金、物产基金、龙旗科技、海邦基金、暾澜基金等一大批 PE、VC、天使投资机构快速集聚梦想小镇。
目前,小镇已累计集聚各类资本管理机构 1419家,管理资本3040亿元。166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达110.25亿元。
记者手记>>
数据不是 某个部门的私有财产
杭州各级政府单位将数据接入城市大脑,意味着工作进度、成效都暴露在领导和各部门面前,这些单位会愿意这样做吗?
吕钢锋的回答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数据不是某个部门的私有财产,而是服务公共利益需求的;
第二,这是写进市委市政府文件的;
第三,这样的做法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能力、治理能力。
这样看来,城市大脑不仅在改变杭州人的日常生活,也在改变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瀚祥 韦玥 邹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