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同质化严重的“摘葡萄游”耍不动了,采摘经济还能怎么玩?
08-26 11:48:17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

近年来,随着消费方式不断升级,鲜果采摘成了人们出游踏青的热点选择,不少消费者会趁着节假日,到水果或蔬菜基地亲手采摘新鲜瓜果、蔬菜等,以体验田园生活。

近日,重庆商报记者对多家采摘基地进行走访与调查,发现我市各区县“采摘经济”发展火爆,但同时也暴露出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产品同质化怎么办?

延长采果期+混搭种植

不久前,重庆商报记者来到垫江县新明镇新明村,这里大约百米就会有一片葡萄园基地,门面都会标识着“采摘”的字样,可当时已是葡萄采摘游后期,所以并未出现大量游客采摘现象。

重庆商报记者沿途走访葡萄基地时,采访到一名来自垫江县主城的游客,他却抱怨道,这里虽然随处可见葡萄基地,但当问及葡萄品质如何时,园主们只会向他们推荐自家葡萄更甜,再无其他特点说辞,面对相同种类的葡萄,他们无奈只能选择购买价钱相对优惠的。

对于产品同质化问题,在渝北区玉峰山,从事鲜果采摘近10年的葡萄种植基地负责人欧东升坦言,“采摘经济”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水果同质化严重,从而制约果期。

他说,一般采摘活动的周期比较短,季节性特征较强,受气候条件影响大,遇到低温、霜冻、冰雹等极端天气,水果、蔬菜很快就会付诸东流。在当季果子采摘完后,果园就会出现“果尽人散”的情况。然而没有消费者,果园依然要运作,其中护理果园的资金不会减少,这样会导致果园一段时间的收入亏损,严重者甚至直接影响资金链中断。

针对这一情况,很多地区采摘基地负责人会在当季种植多种果树或蔬菜,通过多种水果或蔬菜互相填补对方生长空白期的办法,搭配延长采摘游“寿命”,加之各个区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品种相同水果的外观和口感都会发生变化,多项改变就能破解产品同质化的难题。

在九龙坡区西彭镇真武宫村,“橙里城外”庄园总经理马明宽就尝试采用此办法。

每年到4月份,柑橘采摘就会渐渐进入尾声,但在“橙里城外”庄园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原来,为了解决柑橘采摘品类和果期问题,自2015年该果园挂果以来,马明宽便通过不同成熟期柑橘品种的搭配,延长了采摘柑橘的期限,呈现一年有10个月可采摘柑橘的光景。马明宽表示,这样一来,不仅延长了果期,增加了柑橘品种,同周边柑橘区别开,同时由于其柑橘周期的特殊性,还能让柑橘采摘的价格始终保持在20元一斤,基本可以实现“月月有鲜果、每月都不同、天天有客来”的目标。

与马明宽延长果期不同的是,还有一些采摘游基地则是通过栽种不同果树来延续“寿命”。譬如,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理事长朱炳宣,他则选择栽种了李子、桃子、草莓、油橄榄等各类水果,来丰富采摘品类和周期。他通过每段时期采摘主体的不同,来保证采摘游的持续热度。他告诉重庆商报记者,如此不仅能吸引、留住游客,还增加了基地的收入。就在今年五·一节4天小长假期间,他的基地前后接待了800多名游客,共收入近10万元。

 

timg-4.jpeg

消费场景同质化怎么办?

延伸用途+丰富深加工

“采摘经济红火的同时,也在暴露出内容单一、粗放经营等问题。”在西彭镇,经营32年草莓种植园园主汤玉明指出,随着各地采摘地点的不断增多,单纯的采摘观光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不少采摘园仅停留在采摘、观光等浅层次开发,难以形成特色消费产品,加上农村交通、食宿等旅游配套仍不健全,也容易让本来兴致勃勃的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通过多年来的经验,汤玉明在钻研种植水果的同时,思考着延伸生产深加工水果产品。“有时游客也能参与到进一步制作水果产品上,增加消费的趣味感。”汤玉明说。

目前,她已研制出草莓酱、桑葚酱等多种果酱,供来往游客或者未能在期限内采摘到季节性水果的顾客,提供当季的果酱。她总结道,研发果酱不仅能弥补顾客吃不到当季水果的遗憾,还能延长产品销售与储藏时间。如此,在产品形式和产品销售时间上,可与其他采摘果园区别开。

此外,借鉴其他省市一些大型的采摘园,巫山县天煜奇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小明,则把基地种植的“豆腐柴”树叶制作成能吃、能用等诸多产品形式,比如凉粉、面条、面膜等深加工产品。他的这一改变,使得基地从以前的不成规模,到如今的3000亩游园,现该公司年收入可达百万元。

 

timg-5.jpeg

休闲项目同质化怎么办?

加入风土民俗文化项目

我市周边各区域出现的诸多采摘地中,如若没有差异化的产品竞争优势,想要于同行中站稳脚跟,比拼的又是什么?很多采摘园园主给出的答案是:借助当地的自然风景、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采摘背景下,营销手段的差异化。

近几年,部分农村通过深挖当地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加快发展避暑休闲、健康养生、山地户外、商务会展、汽车露营、研学旅行、老年旅游等多元化旅游新业态,大力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采摘游新模式,形成自身特色。

马明宽从开办果园就同意结合文化资源来开展采摘游,他解释道,放弃对本地旅游资源的挖掘,一味开展季节性采摘游,就好像只做“瓜果复制”般,如此会很难吸引到游客长期驻足,以至于果子飘香,却仍有滞销问题发生。

所以,在他的“橙里城外”庄园,除了采摘果子的游客外,果园总能看见一批批的学生。学生们要么同家长到田间地里体验农事做业,要么在庄园和家长一起开展水果创意大比拼的亲子活动,果园成了孩子和家长互动的体验园。马明宽还配合真武宫村村文化形象,建立很多文化长廊和艺术室,建造起一些造型古朴的装饰、摆设等,并定期开办文化艺术节。他认为这样衍生出的新消费,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同样作出文化探索的还有北碚区静观镇“山里院”杨梅基地负责人谭彬。为延伸采摘经济产业链条,他介绍道,目前他们从单纯的种果到实现与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深度融合,初步建成2座民俗酒店,1座生态鱼池,876亩枇杷、桃子、李子、葡萄、杨梅果蔬乐园,以及万米健身步道和儿童游乐场所。将果园变成公园,有效解决了“采摘游”产业链单一、季节性瓶颈、产品种类少、游客停留时间短等问题。

在园主手中,采摘园除了能改造成公园,还能变成“历史博物馆”。万州大唐荔园就把荔枝从传统种植业上升到了观光旅游农业,并将荔枝与唐朝时期的建筑文化、唐贵妃、荔枝传说等紧密结合起来,游客在吃着手里的鲜果时,眼睛还能饱览风景和历史人文景观,形成一种独有的自然与历史兼具的特色游园。

 

timg-7.jpeg

专家建议

走出同质化,个性化主题必不可少

针对采摘游同质化问题,麻省大学达特茅斯金原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高连奎认为,纯采摘形式,发展空间和时间都有限,而且其可重复性、可复制性较大,因此为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采摘可以配合当地文化、风貌或者其他人文活动等因素,进而拟定个性主题。

比如尝试“农事采摘园”,即把一小块农田有期限的出租给来往顾客,让其在工人指导下自由种植,待到农事结束,顾客采取自种的果实后,便将土地再转租给其他顾客,使顾客享受从种植到采摘整个阶段的乐趣。

高连奎表示,多样化主题式的采摘园,不仅能推动消费力度,而且顾客在享受采摘鲜果的同时,还不用走出采摘园便能体验各类消费模式,以逐渐显现出一种个性化的“采摘经济”效益。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滕飞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