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22日起,各省陆续公布了2019高考录取分数线,高考志愿填报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据公开报道,2019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超过千万人,有业内资深教育专家预测,高考高招改革将催生出6000亿的市场规模,且每年还将新生2000亿的市场。庞大的增量市场,潜藏着无限商机,让高考志愿填报成为了一个千亿级的蓝海市场。
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资本和创业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的眼球,并把近年来炒的火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引入高考志愿填报市场,各类志愿填报APP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一些考生和家长开甚至花费“天价”购买大数据咨询服务。
但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真的能帮助考生准确填报高考志愿吗?
五花八门:咨询意见各不相同
“根据考生的高考分数排名、报考意愿倾向和个人综合状况,为考生设计合理精准的高考志愿填报方案,对所有专业进行系统性分类答,目前是600元一次。”一位自称是北大研究生毕业的志愿填报人士说。
记者打开安卓应用商店,输入“高考志愿”查询发现,与高考填报志愿相关的APP不下几十个,“高考志愿榜”“完美志愿”“高考帮”、“精准志愿”、“云择校”、“云志愿”、“高考志愿专家”……其中云择校甚至打出“专家一对一填志愿,落选最高赔付10万元”的宣传语。
记者下载注册“精准志愿”、“云择校”、“完美志愿”三款APP进行对比体验发现,只需输入地域、文理、预估分数,填写学校地区、专业就可以一键筛选推荐院校和专业。
虽然每个志愿填报APP形式各异,但此类APP高考志愿软件大多都有类似性格测试,价位从十几元至上万元不等。这正切合了移动端带给学生及家长的便利,志愿填报APP无疑成了家长获取报考信息最方便的途径之一。
北京一高中文科生张炯(化名)说,他连着在手机上下载了好几个志愿填报相关的APP,希望能够帮助到自己。但每个APP根据他提供的分数,都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不用还有一点自己的判断力,用完后我更纠结了。”
从服务来看,不同的机构价格也相差甚远。记者测试了几个APP时发现,除了院校、专业两项服务查询,功能基本一致。在同样的分数下,不同填报志愿APP推荐的学校不同,录取概率也不同。
保底内幕:只要肯花钱,100%录取?
记者在某志愿填报APP上看到,其最便宜的志愿填报直播课198元,一对一不保证录取的咨询产品收费5980元,一对一保证录取211院校的咨询产品收费19800元,一对一保证录取985院校的咨询产品收费高达29800元。
贵阳某教育机构培训处负责人张功(化名)认为:“高考志愿填报市场坐地起价的现象一直存在,简直就是趁火打劫,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他们主要是抓住了家长和考生的心理需求进行营销,赚钱很轻松。”
在调查中,一只一家机构的线上客服向记者明确表示,购买高价产品就能保障100%确定录取。有此承诺,花几万块钱就能上985院校,难保家长不动心。
记者了解到,新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类似志愿填报APP服务套餐提及的“保211”“保985”“保c9”等字样,律师表示此类机构的广告与承诺或涉嫌违反新广告法之规定。
而且,越是承诺得圆满越需要消费者的重点提防。高报咨询从业人士透露,某些机构为了兑现100%录取的承诺,很可能造成考生“高分低就”。
他举例解释道,假设有一名有机会“冲”清华北大的重庆理科考生,购买了承诺“保985”产品,机构则可以按“保”的思路,只填报“985”的重庆大学(清华北大和重庆大学都是985院校)或同档次大学,便能确保100%录取。如此,机构避免了违约,但考生也可能损失了进入更好学府的机会。
数据之谜:免费数据拿来卖钱?
据一位要求匿名的教育领域创业者表示,一些志愿填报APP对外宣称与招生办、教育机合作获得数据,特别是在有些APP以“AI+大数据”为核心优势宣传的情况下,很多家长对其信息准确度、参考价值大小等都无从判断。“本想着能借助APP省事一些,结果发现参考来参考去,自己也“蒙圈”了。”
曾参与开发云择校APP的技术人员张荣(化名)透露说,有很多公司利用学生、家长对志愿填报中的盲点,打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进行忽悠,但网上的数据鱼龙混杂来源并不明确。
这些所谓APP填报志愿系统,其实依靠的就是收集了各个省份、各个学校历年来的录取信息,而这些数据家长和考生在各省教育考试院和各院校官网,都可以免费获得。
前云择校合伙人汪海峰透露说,所谓的大数据就是从书上搬到了计算机系统,结合网上进行重新优化。“对于一个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高考来说,通过这样一款APP来完成他的志愿,这个说法本身是错误的,所以市场上不同类型的大数据填报公司整体都存在‘忽悠’,拿了一个基础数据加上简单的算法,能叫大数据吗?”
实际上,各地教育考试院已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合作,APP等商家所谓的“内部数据”属造谣,其数据准确性也有待推敲。而各高校招生负责人、资深教育专家都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数据必须查询权威来源。
七分高考,三分志愿。志愿填报中哪怕1%的错误,一旦发生在考生个人身上就是100%,数据之失不能不让人心惊。
专家起底:五万元选专家靠运气?
事实上,“大数据+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幌子,其真正目的是引导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咨询收费服务。原云择校合作贵州独家代理商张品(化名)透露说,“人工智能只是一个营销噱头,并不能填报志愿,查询院校、专业、测评花的都是小钱,重头戏则是一对一线下大钱。”
一对一咨询服务的费用则成倍上涨至几千甚至几万元不等。在2019广东高考招生咨询会现场,高三家长陈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其手机上各种各样的志愿填报软件,她表示,最贵的专家咨询甚至高于5万元,让一般家庭难以接受。
5万元在其他咨询机构能获得什么服务?
据公关从业人士透露,5万相当于一家4A公关公司对一家中型企业的月度服务费用,且服务要对客户公司的整体决策负责,是需要整个团队一段时间的深度调研后才能提供专业意见和服务。
相较之下,仅针对个体的5万元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消费者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回报呢?
一对一咨询服务主要依赖专家个人的知识水准和经验判断,这对专家资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调查发现,有些机构的专家资质难判定,有待考证。部分专家带着“任性”资历,服务于不同机构,服务价格也差别明显。以高考志愿通APP的首席咨询师孙老师为例,其在高考志愿通官网显示其有10年经验,在优志愿的专家团队中,他是6年以上经验的导师,而在准志愿中,他是8年经验专家。根据机构和服务地区不同,其收费亦从9800元至5万元不等。定价之随意,资质之“任性”,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
建议
通过权威渠道获取数据,结合个人情况做好志愿填报
对于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APP究竟有多大参考价值的问题,更多的学生、家长表示持保留态度。高考生小黄坦言,她并不十分信赖这类APP,“大数据只是过去的总结,不一定适用于今年。而且我报考院校涉及个性化的东西很多,我的兴趣在哪儿?我能够做什么?这些问题,不应由别人甚至机器来替自己回答。”
事实上,人工智能开启高考报考新时代,解决了普通高考家庭与志愿填报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的问题。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只是辅助决策,不是代替做决定,也没有100%的准确率。而且目前这个行业内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的数据精准、分析专业,也有的信息来源不权威、错漏百出。
针对各种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教育部发文警示,每年的志愿填报都存在其他考生志愿填报情况、个人成绩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奉劝家长和同学们对待志愿填报APP和广告需谨慎,提高警惕。
志愿填报专家一鸣惊人建议说,“家长和考生应该从省考试院官网、学校官网等渠道获取最权威最原始的数据,通过官方媒体而非社会渠道去学习志愿填报方法和技巧,再结合个人情况(兴趣和规划)做好志愿填报。”
上游新闻综合南方都市报、猎云网、搜狐教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