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消息,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
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
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第一根无缝钢管……
一批“共和国长子”创造了无数“全国第一”,
构建起新中国基础工业体系,
推动我国向工业大国迈进。
70年栉风沐雨, 70年砥砺奋进,
中国国有企业完成了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从跟随模仿到独立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从 “复兴号”驰骋到C919腾飞,
到 “嫦娥四号”探月、蛟龙潜海底;
从港珠澳大桥跨洋过海,
到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
……
一批又一批民族品牌、重大工程的建设,
不断向世界展现
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跨度,
国有企业朝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阔步前进,
也彰显了中国创新向尖端迈进的决心。
民族品牌
解放牌汽车:从1到700万辆
从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到第 700万辆解放卡车在长春一汽解放卡车厂总装车间下线。解放用七代车的更迭、700万辆车的跨越,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巨变。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装配线。新华社发(一汽解放提供)
2018年11月30日,第700万辆解放卡车在长春一汽解放卡车厂总装车间下线。新华社照片
东方红拖拉机:从“1”起步到唱响全球
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大功率履带拖拉机诞生,标志着中国拖拉机工业正式起步。到目前,中国一拖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方红拖拉机已成为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张名片。
1958年7月20日,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驶出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拖)厂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图为工作人员在位于河南洛阳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第三装配厂查看即将出口到塞尔维亚的东方红拖拉机(2019年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鞍钢:从第一根无缝钢管到世界500强
1953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山新建的无缝钢管厂试轧成功。鞍钢恢复生产后,挺起国家建设的钢铁脊梁,如今鞍钢钢铁产能接近4000万吨,成为跻身世界500强的巨型“钢铁航母”。
1953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山新建的无缝钢管厂试轧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峰 摄
2019年7月5日,工人在鞍钢集团鞍钢股份大型厂百米重轨生产线检查生产情况。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红旗:高冷国车迎来高光时刻
1958年,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在长春横空出世,红旗轿车便成为重大国事活动用车,是当时国内高端车的象征。而今,红旗品牌再次起航,以全新的品牌发展战略,打造“中国第一、世界著名”的新高尚精致主义品牌,根据全新红旗战略规划,红旗将在2020年销量10万台级。
图为1958年8月拍摄的第一批红旗轿车生产线。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2019年4月9日在一汽红旗总装车间内,一汽红旗职工在对生产的红旗轿车进行静检作业。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电视机:从黑白“北京牌”到双屏“长虹”
1958年,第一台国产 “北京牌”黑白电视机试制成功,此后,我国电视机经历从黑白到彩色高清、超高清几大阶段,未来还将向虚拟和立体化方向演进。我国电视品牌早已将市场拓展到海外,2019年前8月,我国彩色电视机出口量为6225万台。
1958年3月17日。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出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图为正在包装待运的“北京牌”电视机。新华社 田明摄
2019年9月6日,在德国首都柏林举办的第59届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一名参观者在长虹公司展区观看双屏电视。
中国船:从“跃进”号到“郑和”号
1958年11月,由大连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跃进”号使用当时最新的技术装备。2015年,以航海家郑和名字命名的18000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在上海完工并交付给承租运营方——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公司,被誉为集装箱船中的“巨无霸”,标志着中国造船跨入了世界超大型集装箱船开发、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方阵。
1958年11月27日,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图为归国华侨学生在大连造船厂参观正在制造的“跃进号”万吨巨轮(资料照片)。新华社
2015年9月12日,即将命名交付的“郑和”号集装箱船靠泊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码头。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大国重器
长征火箭:从人造地球卫星到探月
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2018年12月,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续写了中国人追梦太空的历程,见证了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进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大飞机:从 “运十”到C919腾飞
从1980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现代化喷气式大客机——“运十”首次试飞,到2018年C919国产大型客机试飞成功,意味着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终得实现。
1980年9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现代化喷气式大客机——“运十”首次试飞成功。图为北京群众参观“运十”喷气式客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18年12月28日12时45分,C919国产大型客机103架机平安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圆满完成第一次飞行,标志着目前共三架C919飞机进入试飞状态。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太空梦”:从初次太空飞行到空间站建立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回归地球怀抱。在太空遨游了1036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圆满完成全部任务,这也意味着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启动。16年时间,中国就完成了从初次太空飞行到人在太空行走、空间站建立的壮举。
2003年10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新华社 记者 李刚 摄
资料图表: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对接成功。新华社记者 崔莹 编制
海之“重器”:从“蛟龙号”到“寰岛蛟龙1”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蛟龙号”从诞生到使用,为我国大洋资源勘探和深海探测继续提供强有力支撑。2015年,世界大型全通透载客潜水器“寰岛蛟龙1”在海南省三亚亚龙湾投入试运营。“寰岛蛟龙1”观光潜水器是国内唯一一家经过蛟龙号认证的民用观光潜水器,可在40米水深以内自由航行,属全球首创。
2010年6月1日,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进行了首次集结演练,共入水两次。图为准备入水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新华社记者张旭东 摄
2015年12月14日,在海南省三亚亚龙湾外海,世界最大型全通透载客潜水器“寰岛蛟龙1”开始下水。新华社发
重大工程建设
机场:从首座民用到世界综合交通枢纽
1958 年 3 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是建国后我国首座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也是当时我国第4个国际机场,开启铺就中国连通世界的新航路。到2018年末,中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235个,定期航班的总条数达到了4945条。2019年9月25日,正式开始运营的大兴国际机场,在设计建设中创造了很多个世界之最,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
1958年3月2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图为1959年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2019年9月4日拍摄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内部。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桥:从跨越长江到连接港珠澳三地
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建国后建成的第一座长江大桥,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正式交付使用,“天堑变通途”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通车,全长55公里的大桥,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截至2018年末,中国公路桥梁总数超过80万座,铁路桥梁总数超过20万座,一座座跨越天堑的桥梁,在大江大河、高山深谷、岛屿海峡,中国不断刷新世界桥梁建设纪录。
这座大桥全长1670米,横跨汉阳、武昌之间。为铁路、公路两用桥,上层可并行六辆卡车,下层可对开两列火车。图为1957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摄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图为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车辆行驶在港珠澳大桥上。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轨道:从时速60公里到350公里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意味着铁道建设领域的“长征”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如今,我国铁路里程已达13.2万公里,高铁里程3万公里,中国铁路已经构成一副四通八达的钢铁骨架,成为构建内通外联运输通道。成渝铁路最初只能跑60公里每小时,而今“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陆地飞行”的历史跨越。
图为1952年,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等企业参与建设的成渝铁路建成纪念碑奠基仪式。(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图为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动车段的存车线上,一辆辆检修完毕的动车组蓄势待发。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2018年2月1日
油田:从第一个大油田到年产1.9亿吨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高产工业油流,宣告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从此,中国一举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新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基础。目前我国已有19座油田,2018年我国产油量达到了1.9亿吨,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实现1.91亿吨。
图为1959年,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工人在建设九号集油区,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 摄
图为四面环水的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第七油矿503采油队二号丛式井平台井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图片
公路:从第一条高速到四通八达交通网
1990年9月1日,全程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作为建国后第一条筹划建设的高速公路,沈大高速路的贯通打通了当时辽宁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被誉为“神州第一路”。截至2017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47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6万公里,位列世界第一。
图为1990年9月1日,全程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新华社发
图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内的渔平立交桥(2016年3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核电:从首座建立到45台机组投入商用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2018年7月,阳江核电站6号机组正式投入商运。至此,阳江核电6台国产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全面投运,成为全球最大的在运轻水压水堆核电基地。截至2019年3月,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已达45台,来自11座核电站。
我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浙江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安装和调试阶段,预计1990年年底可并网发电。新华社记者戴纪明摄
2018年7月12日21时,中国广核集团阳江核电站5号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示范运行,机组运行状态稳定,具备商业运行条件。图为阳江核电5号机组外景。新华社发
原标题:燃爆!新中国70年“国企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