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李安的技术执迷错了吗,120帧真的是一种浪费?
10-18 16:14:26 来源:澎湃新闻

注:本文有很轻微的剧透

澎湃新闻消息,李安备受瞩目的新作《双子杀手》于10月18日起在中国大陆公映,这是许多大陆观众今年最期待的电影之一。北美的公映时间比中国大陆早了一周,因此北美更早就放出了口碑。令人遗憾的是,《双子杀手》在北美首周末票房不佳,1.38亿美元的投资,首周票房为2050万美元,反响平淡。

《双子杀手》海报

至于口碑,更是遭到了几近一边倒的差评。目前烂番茄仅25%新鲜度,IMDB5.6分,Metacritic评分38。如果仅仅是从评分来看,《双子杀手》已经在北美进入了“烂片”行列。至于中国大陆口碑,也是李安近10年来评分最低的作品,豆瓣评分7.1分(截至10月18日,超过1.3万人评分),是李安作品中倒数第二低分(仅高于《绿巨人浩克》的6.7分)……

《双子杀手》的烂番茄新鲜度只有25%(截至10月18日)

《双子杀手》的专家评分和用户评分,都不理想

所有这些似乎都营造了一种《双子杀手》不理想的氛围。事实真是如此吗?作为李安第二部120帧拍摄的作品,《双子杀手》真如外网所说,李安因陷入“技术执迷”而倒退吗?

要厘清这些争议,我们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120帧的电影技术探索,是必须的吗?二,《双子杀手》的故事真的如此孱弱,以120帧呈现是一种浪费?

120帧是“必须的”的电影革命吗

很多人误以为儒雅的李安是中庸的,其实他在某些“不变”中,又一直在求新求变。2016年,他执导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影史上首部采用3D+4K+120帧的技术组合拍摄电影,大胆的技术革新令人惊叹。只是囿于当时影院的播放条件限制,《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并未受到北美影评人的欢迎,电影最终没有在北美大规模上映,其北美票房仅有170万美元。虽然中国大陆贡献了2300万美元,最终全球票房勉强突破3000万美元,但电影的制作成本也高达3000多万美元,亏损严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失利,让好莱坞对高帧率电影普遍持保守态度。但李安依然在坚守,在前作失利的阴影下,《双子杀手》依旧采取了3D+4K+120帧的技术组合。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那么,3D+4K+120帧对电影意味着什么?

3D大家都很熟悉了,此处从略。4K也比较好理解,其指涉的是分辨率,4K即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分辨率越高,意味着更多的场景容量。虽然国内影院目前大部分只采用2K分辨率(2048×1080像素)播放电影,但随着巨幕电影普及,高分辨率是大势所趋。

李安新作的最大突破在于120帧。

在电影领域,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作“帧”,通常来说,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其拍摄和放映帧频均为每秒24个画格。为什么是24,而不是23或25?

早期无声电影时代,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电影的帧数差别较大。爱迪生的电影是以40帧每秒拍摄的,而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则是以16帧每秒拍摄(因此我们现在回看其电影,会有卡顿现象)。当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可以将声画同时录制到胶片上,24帧/秒能够保持较高的声音清晰度,若低于24帧就会有过多的杂音。更关键的是,大多数场景下,肉眼并不能识别出24帧/秒的电影格式有明显的断续现象,24帧能保证影像最基本的流畅。而不高于24帧,主要是电影成本的考量,当时35mm的胶片十分昂贵,格频越高就意味着要使用更多的胶片。因此,24帧/秒成了电影的通用格式,沿用至今。

随着大片时代的到来,24帧/秒愈发体现出它的不足,一些快速移动的画面,因为相邻2帧画面中物体变化较大,就会出现明显的拖尾、虚影、模糊等问题,这在3D效果下(3D的放映亮度比2D更低)体现得更刺眼。这里举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读者朋友可以打开视频网站的任意一部动作大片的某一个动作场景,随手截几张图,大概率会截到好几张是“糊”掉的了,“糊”就是源于帧数的不足。

笔者随便打开《复联3》,截了一张打斗图。很糊

高帧率电影——指以每秒48帧/60帧/120帧画面频率拍摄的电影,便开始成了一些大导演的追求。像2012年《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是第一部以高帧率格式(48帧/秒)发行的影片。而据悉卡梅隆在他的《阿凡达2》,很可能采用48帧或60帧来拍摄。因为高帧率可以带来更清晰、更稳定的画面,哪怕是高速运动场景,细节也会丰富、连贯。一般来说,55帧每秒就能给观众带来出色的视觉体验,李安则更进一步,直接将技术推到了120帧,每秒银幕上会更新120张画面。

但120帧/秒并未受到北美影评人和观众欢迎。早在《霍比特人1》使用48帧/秒拍摄时,便在北美影评圈就引起了两极分化的讨论,反对者认为,48秒/帧过于清晰明亮,好像是在看电视电影。可以想象,李安120帧/秒拍摄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会遭到多大的非议。多数批评声音认为,电影太过清晰、过度真实,除了演员的皮肤、毛孔细节一览无余外,电影的布景、道具等都被过度放大,不仅损害了电影的景深感和画面感,过于丰富的画面信息也会让观众分心,干扰观众对电影的沉浸程度,电影的神秘感和想象力都将大打折扣。

120帧非常“亮”,是否会损害所谓的“电影感”?这是一个问题

此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对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看法时,他的说法代表了反对者的意见。他说,“我不喜欢高帧率,因为那会让电影看起来不像电影,像真实的世界。对我而言,看电影是为了逃离现实,我不想去复制现实。我敬佩李安,我支持他尝试任何新技术。但我们已经因为数码拍摄而失去电影原有的样子了,胶片快要消失了。我想念胶片,因为我认为画面颗粒也是一种艺术。虽然数码摄像机很好很先进,但还是存在一种油画和粉彩画、印象派和写实派之间的区别。”

除了可能对所谓的“电影感”带来伤害外,120帧还有种种现实困境,涵盖从拍摄到上映的全过程。比如摄影机要更新换代,演员的化妆和表演要调整,电影放映机要升级,银幕要升级等等。像《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那会,全球只有个位数的影院可以播放120帧规格,3年后《双子杀手》,全球也只有几十家。更新一套设备,可能要花费几百万人民币,对于影院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而120帧规格的电影少之又少,影院也缺乏更新设备的动力。如果全球普遍不具备播映条件,绝大多数观众体验不到,那么拍摄120帧电影的意义在哪?

但如果我们跳出思维定式,从整个电影的发展史来考量,李安的120帧尝试又是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电影不是一夜之间发展到现在这副模样的。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1920年代有声电影,1930年代电影有了色彩,1950年代宽银幕,1970年代的环绕声,再到后来《阿凡达》掀开了3D立体电影技术新热潮,电影的革新离不开技术的推动。而每一项新技术推出之时,都争议不断。但假若没有这些技术,电影就不会进步。

由此看来,24帧虽是当前电影的通用格式,但它不能禁锢电影。所有对高帧率破坏电影审美的批评,看似有道理,其实只是“不习惯”。只要观众适应了新技术,便可以欣赏到新技术带来的视觉盛宴。

还应看到的是,当电影技术停滞发展,电影院的特殊性也在慢慢消失,全媒体已经极大挤压了电影院的生存空间。现在智能电视都4K、8K了,普通电影院还是2K,好一点的家庭影音的效果也不比电影院差,人们走进电影院的理由是什么?几天前笔者刚好看到爱德华·诺顿的一个采访,谈起Netflix和传统院线之争,他表示自己支持Netflix,他认为,如今观众的观影体验变差,他们宁愿在家看电影的最重要原因是影院放映设备亮度太差、画面太暗,“是院线在毁掉观影体验”。

这与李安对Netflix的看法不谋而合。李安说:“电视都已经4K、60帧/秒了,电影还是24帧/秒,以前是电视在追赶电影,但电影现在远远落后了。我们(电影人)还觉得自己很特殊么?我觉得电影需要点别的什么……电影院始终是特殊的,感受电影独特魅力的地方。我们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共享一个大黑盒子,两个小时,完全无干扰,像是一段精神旅途 。但我还想让屏幕再大一点,让观感更加沉浸,我很喜欢杜比的效果,颜色很漂亮,我还想让屏幕再宽一点,这样放3D会好一点。我觉得我们现在不能只满足于讲好一个故事了,因为Netflix可以讲好一个故事,你在iPhone上也能看到一个好故事,但像《双子杀手》这种电影,你一定要走进电影院才能获得沉浸的观感。”

不错,如果iPhone上面或者Netflix上面就可以看到好电影,走进电影院的理由是什么?所以哪怕当下人们普遍不能接受120帧,但120帧是真正属于数字电影的艺术,是未来电影区别于其他电影的独特视听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120帧也许不是“必须的”,但这一探索却是必须的,总得有人去实验。而李安是探索的先驱。

120帧对于《双子杀手》意味着什么

翻看外网的一些评论,对《双子杀手》的另一个集中批评声音是,技术应该与内容相匹配,再好的技术搭载一个平庸的故事,也是舍本求末,而《双子杀手》的故事糟透了。李安只是以一流技术讲了三流故事吗?或者换句话问,《双子杀手》的故事,配不上120帧的技术吗?

《双子杀手》的故事的确并不复杂:美国国防情报局特工亨利(威尔·史密斯饰),准备退休。但因为他知晓了组织的某个秘密,被组织背叛,并被神秘杀手追杀。在与杀手的激烈较量中,他发现这名杀手竟然是他的克隆体,一个年轻了20多岁的自己。好不容易与克隆体化敌为友、并肩作战,反杀回去时,一个更年轻的亨利的克隆体出现在他们面前……

亨利与自己的克隆体

《双子杀手》首先是一部动作片,电影的主体情节围绕着五个大场面的打斗展开。而正是在动作戏上,120帧赋予了它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效果。笔者虽然是在60帧+3D+2K影院观看,仍旧可以强烈感受到《双子杀手》动作场面的前所未有。

前文已提到,24帧的一大缺陷是,高速运动场面的模糊,但在60帧、120帧的效果下,每一个动作的内部肌理都纤毫毕现。像全片最精彩的动作戏,应属于亨利与年轻克隆体的摩托车追逐戏。摩托车如疾风般行驶,好像都能看到风的形状;子弹的飞行轨迹也看得清清楚楚;受惊起飞的鸽群,可以感受到它们的跃动……所有的动作迅捷、轻盈、激烈,给观众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一切触手可及,就仿佛是站在街角一旁看着。为了充分凸显高帧率的魅力,电影中还有几个第一视角的主观镜头,仿佛是我们平时玩100帧以上的电竞游戏,有代入感、参与感和沉浸感。这些都是低帧速率无法企及的效果。

精彩的摩托追逐戏

惊起飞鸽。截图完全体现不出高帧率下的视觉效果……

别的先暂且不说,单从《双子杀手》的动作戏,就可以证明120帧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故事很重要,但讲故事的方式也很重要。就比如同样是超级英雄故事,好莱坞大片受到全球欢迎,一大原因是好莱坞大片的特效世界第一。你能说特效不重要吗?一样的道理,《双子杀手》中,李安以一流的技术拍出了一流的动作戏。这是它首先值得肯定的地方。

《双子杀手》也是一部克隆题材的科幻片。克隆题材的电影足够多了,克隆的伦理困境也有许多讨论,此处从简。《双子杀手》不同于其他克隆电影的独特性在于,亨利与他的克隆体,两个相差20多岁的人,都是由威尔·史密斯扮演的。年轻的克隆体不是真人CG效果,而是将威尔·史密斯的表情动作数字化解析,让亨利返老还童。假设观众事先没有看演员表,完全猜测不到,年轻的克隆体也是由威尔·史密斯扮演,技术的精进又一次让人叹为观止。

“我”与“年轻的我”——《双子杀手》的动作/科幻外衣下,隐藏的依旧是一个李安式的人文议题:我是谁?我如何认识我自己?我能否接纳我自己?电影中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桥段是,为了说服年轻的克隆体,“他”也是“他”时,亨利或许是平生第一次将他的喜好、他的软肋、他的恐惧、他的懊悔说出来。亨利把年轻的克隆体看做是年轻的自己,他对他的感情有柔情和恻隐,希望他少走弯路;但与此同时,亨利说出这些话,也是对他自己说的,只有说出来,他才可能与自己真正和解。

墓穴里的一场重要的对峙戏,也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一场文戏

120帧的高度清晰,对于表达复杂的人物关系同样是有帮助的。镜头对准演员的面部,看清的不仅仅是他皮肤的褶皱,仿佛也能透过他的眼眸看穿他的内心与灵魂。而当两个“我”对峙时,这种情感的冲突也体现得更为明显——一方是成熟的,稳重的,父爱式的严厉与柔情兼具,而一方是年轻的,傲气的,纯真的,同时带着不解与委屈。角色的情感关系富有张力,对自我的检讨也愈显深刻。

威尔·史密斯文戏还是很能打的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双子杀手》的剧本总体来说,中规中矩。它与李安唯一一部漫威作品《绿巨人浩克》似乎有同样的问题,它不够俗,却也不够雅;它有李安特色,只是又李安得不够彻底。假设没有120帧的加持,它是三星之作;高帧率对动作戏与人物对手戏很大加分,总体仍旧是四星之作。

好莱坞变得保守?电影需要冒险的李安

毫无争议,李安是好莱坞里最成功的华人导演,也是国际影坛上最成功的华人导演。从处女作《推手》(1991)至今,李安从影近30年来,其执导的多部电影作品横扫奥斯卡、金狮、金熊等国际权威奖项,在世界各地都拥有广泛的声誉和号召力。更难得的是,李安始终的求新求变,他的作品类型多样,不拘一格,既有《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种充满中国特色的家庭伦理作品,也有《理智与情感》《断背山》这样的国外细腻情感故事,也有《绿巨人浩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样的大制作……很多大导演只擅长一两种类型,李安却在多个类型之间游刃有余。

已经把剧情片拍得登峰造极的李安,为什么要跨步到技术探索?

李安在首映礼的一个对谈上也提到这一点,“我可以颐养天年,可以好好过几年,慢慢慢下来,对我自己来说,有好多好奇心需要满足。因为我相信电影,现在电影看着不是那么回事,我自己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我希望这也是一个新的路子,为其他的电影界的同业,尤其是年轻的电影工作者、观众,看看能不能创造一个新的可能性。对我来说,好像第三个眼开开了,这个世界不一样了,我跟电影的关系好像都不一样了。我必须要追求,而且现在也很难,新导演很难有这个资源,现在我有这个资源,肯定要去追求。”

驱动李安的,是热爱电影的心,是对电影的好奇心,是永不停歇的创新欲望。就像他说的,他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颐养天年了。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北美“失利”后,他仍旧采用120帧拍摄《双子杀手》,是更大的冒险。所谓高处不胜寒,作为功成名就的国际大导演,如果不能“封神”,在影评人苛刻的口水下,李安这两部近作反倒会成为“污点”。

65岁的李安仍旧尝试了,应验的是中国的那句古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他敢于冒险,为的是发现电影的新可能,就像他说的,“我已经看到了更清晰的电影,就再也不能假装从来没看见过”。如果仅仅把李安看做是“醉心于技术而忽略了故事”,那恐怕是最大的误解了。

这里还可顺道一提的是,好莱坞影评人对李安的态度。《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豆瓣评分8.4分,但imdb评分只有6.2分,Metacritic只有53分。是因为国人的滤镜吗?倒也不全是。因为在2017年法国《电影手册》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进入年度前十的榜单。这一回《双子杀手》同样在法国媒体那里得到好评。其在北美遭遇差评,除了李安过于超前的技术革命外,另外一个原因或许是好莱坞的日趋保守。

北美影评人差评一览,大多纠结于这个故事本身

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现在在好莱坞叱咤风云、一家独大的,是迪士尼。2018北美电影票房前三的电影都是由迪士尼出品的,排行榜前十独占五席,以13部电影占据了北美电影市场份额的26%。而我们知道,迪士尼的三板斧是IP、IP和IP,要么是漫改的超级英雄电影,要么是IP推出续集,鲜见原创性的故事。

IP在好莱坞的所向披靡,是商业类型片的成功,是大制作的成功,是视觉奇观的成功,但也是保守与低龄化的成功。如果好莱坞的驱动力只是IP和超级英雄,如果任何项目都是投资安全第一、套路第一,那么它的原创能力、它的讲故事的能力、它的技术创新的能力,都会慢慢退化,从制作人到观众的审美,都会趋于保守与倒退。从北美去年的年度前20榜单里,已经找不到几部原创性作品了。另有数据统计,1994年好莱坞六大尚有51%的原创电影,到了2014年则只剩25%不到,2018更是只有10%左右。

当然,好莱坞仍旧是世界电影工业的领头羊,依旧具有垄断性的影响力,只是,如果好莱坞日趋保守,我想其他国家的影评人真不必唯好莱坞风向是从,好像好莱坞不看好《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双子杀手》,就证明李安的探索是错误的,证明高帧率没有市场。无论是从我们对李安的私心,还是从电影发展角度看,我们都应该对李安的探索更宽容一些,更支持一些。

在拍摄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李安曾担心这个世界的下一部120帧电影仍然是他的。果不其然,仍然是他的。连李安自己都困惑甚至自我怀疑了:“现在就我一个人这么拍,到底是有什么问题啊?是我有问题,还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观众是可以以自己的力量,告诉他答案的。也许你不一定喜欢,但还是建议你不妨去看看《双子杀手》,并尽量选择60帧或120帧的3D影厅。

原标题:李安的技术执迷错了吗,120帧真的是一种浪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