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估值百亿的社交电商平台贝店最近遇到了麻烦。日前,贝贝集团被曝出疑似资金链断裂,旗下品牌贝店拖欠商户账款数月。同时,还有大批商家聚集在贝贝总部讨要欠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传统电商流量红利殆尽,社交电商借助社交网络实现低成本引流,依靠用户将购物信息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整个行业曾一度快速增长。
然而,一切在当初火热的项目,都有可能成为一地鸡毛。
不仅是贝店,此前淘集集也在残酷的淘汰赛中出局。曾经的明星赛道,逐渐走出黄金时代,或将迎来加速洗牌。
倒下的“准独角兽”
作为社交电商领域里准独角兽的存在,贝店曾经风光无限。其官网介绍,创立于2017年的贝店是一个手机免费开店平台。由高瓴资本、襄禾资本、红杉资本、创新工场、高榕资本、IDG资本、今日资本、新天域资本、北极光创投等投资机构投资。
如今,打开贝店网站,首页显示的曾经所获荣誉奖项,仍能感受到其明星过往:2018年年度新零售最佳社交电商平台、2018新消费产业独角兽大奖、2019最佳社交电商平台……
不过,就在最近,贝贝集团被曝出总部人去楼空,旗下的“贝店”拖欠商家账款超过6000万元后被堵门讨债。对此,贝店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去年疫情以来,业务遭受重大挑战,2021年8月调整为导购模式。原商城业务因经营不善,商家贷款未能如期结算。”据悉,目前,贝店已就此事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寻求各种解决方案。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分析时认为,贝店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简单粗暴的营销方式拉新,并没有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容易被取代。因此,贝店前期规模发展迅速,供应商、店家或是用户都享受到红利。但当社交电商红利过去,贝店规模增长无法上升时,加上回款慢等给商家形成压力,就会产生连锁反应,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出现爆雷也就不意外了,最终或成“弃子”。
据了解,贝贝集团旗下拥有贝贝网、贝店、贝仓、贝省、贝贷、希美等业务平台。曾经也多次转换赛道:从母婴赛道到社交电商,再到库存电商,再到如今的新消费品牌希美,贝贝一直在转型。
在部分业内观察人士看来,如果一直跟随热点,却没有树立自身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断转型过程中,都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烧钱换发展反而阻碍发展。
社交电商赛道退潮
事实上,比贝店危机来的更早的,还有很多。曾经以低价主打下沉市场的社交电商黑马淘集集,2019年底就在其官方微博遗憾宣布,“由于资金未能如期到账,不得不宣布淘集集本轮并购重组失败,接下来公司将寻求破产清算或破产重整。”从赛道黑马到轰然倒下,淘集集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多。
曾经,新模式、新风口、用户量等概念催生了社交电商的诞生,也为商家带来了难以抗拒的红利。《近十年我国社交电商投融资报告》显示,十年来,社交电商赛道融资441.06亿元人民币,共362起。
2015年-2016年间,社交电商赛道的融资遍地开花,在数量上攀至顶点,每年分别有72起和79起,其中早期融资共125起,融资金额普遍不高,社交电商处于快速起步阶段。
2017年-2018年间,拼多多、小红书、云集等争相抢位,社交电商迎来高速发展期。2018年的融资金额达到顶峰,共125.21亿元,其中拼多多的D轮融资超90亿元,小红书获D轮融资近2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后几年间,社交电商逐渐走出黄金时代,抖音、快手短视频、直播等模式兴起,也在吞噬社交电商社群的红利。到了2021年,仅发生融资4起,披露总金额约20.61亿元。
这些数据也从侧面反应出社交电商的竞争现状。
市场加速洗牌
社交电商虽然有着庞大的市场,但该市场的野蛮无序以及新赛道带来的流量瓜分,都让社交电商“降温”。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应该重新思考对于社交和消费的认知。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认为,很多社交电商的商业模式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把手段和工具当成商业模式的本质。
烧钱换规模,缺乏核心竞争力,平台缺乏“造血”能力,都已经成为阻碍社交电商发展的问题。随着赛道热潮退去,市场已经加速洗牌。
上游新闻记者 谈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