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历史 > 正文
往事|33年前的今天,中国科考人员第一次踏上北极
07-09 09:20:17 来源:北方网

1986年7月9日,根据中国-加拿大恐龙合作考察计划,董枝明和余超两同志与5位加拿大科学家同赴加拿大北极地区考察25天,这是我国科学考察人员第一次进入北极地区。

在北极第一次升起中国的五星红旗旗下站立的是两名中国科研工作者

两只顽皮的北极熊在冰面上嬉戏

与南极不同的是,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北极系统对我国气候、环境、生态,甚至社会生活的影响比南极更大也更直接。因此,中国开展北极考察具有现实与长远、民族与全人类的双重意义。

“雪龙号”

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简称“雪龙”号,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改造而成。它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该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经升级改造后,“雪龙”号主甲板以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全部更新。船上的洁净实验室面积也从原来的200多平方米扩大到580平方米,并全部更换了实验室设备,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改造后的“雪龙”号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卡-32直升机的机库和1个停机坪及配套设备。还配备了1架“雪鹰”号直升机、1艘黄河艇以及1只中山驳,以提高航行保障和运输能力。

“雪龙”号船装有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船体用E级钢板制作,即使在零下40℃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该船可运输杂货、大型重型货物及各种车辆(带滚装仓)、冷藏货物、贵重货物、炸药、矿物、标准集装箱以及各种油料。

1999年7月至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九次北极考察历程

中国作为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受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快速而深远。自1999年中国首次组织开展北极考察以来,针对北极海冰、海洋与大气变化同中国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先后开展了三次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为平台的北冰洋区域综合考察,对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机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考察研究数据与样本。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0年7月1日出发,前往北冰洋区域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这次北极考察是继1999年、2003年、2008年3次北极科学考察之后,中国第四次进行北极科学考察,也是历次北极考察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

2012年8月24日,参与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的科学家表示,最新研究发现,一些新型溴代阻燃剂、全氟烷基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首次在北极高纬度海区出现。这些新型持久性有害污染物对生物和人类多具有致畸、致癌以及内分泌干扰等特征,它们对北极地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应当引起更多关注。

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4年7月11日从上海启程。本次科考的考察海域主要位于中国历次北极科考的传统考察海域—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在极端条件下,考察队遇到冰情较常年严重、长期冰站大冰开裂、北极熊近距离到访、温带气旋和强台风影响等困难,但仍顺利完成考察任务。

2016年9月16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全部科考任务,搭乘“雪龙”船启程返航。本次考察涉及物理海洋、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等多个学科,考察队主要对北极地区的冰、海、大气、融池和生物5方面要素进行了取样、观测和研究。

2017年9月23日,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在楚科奇海的最后一个站位作业后,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白令海,顺利完成首次环北冰洋考察。据了解,从第八次北极科考开始,启动新的北极观测监测研究模式,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从初期的零散认知性研究阶段向大范围系统性立体化的观测监测研究转变。

2018年,在冰区航行3815海里后,“雪龙”依次回到加拿大海盆、楚科奇海台、楚科奇海、美国专属经济区白令海海域进行调查。全程共实施88个站位海洋综合调查,在冰区无人值守观测设备布放、锚锭观测平台回收布放等方面数据创出多个历届北极考察之最。9月26日,雪龙号科考船顺利返回上海。历时69天,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顺利结束。

(津云新闻记者 王晓羽 综合:人民日报、新浪科技、智汇海洋、中国海洋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