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史记 > 正文
大庆油田60周年追忆:连钻三口井才出油,“铁人”首批参与石油大会战
10-21 12:20:41 来源:上游新闻

1f264fa763b911b65293fcebb69c1981.png

60年前的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第三口基准油井(以下称松基三井)喷射出工业油流,由此诞生了一个响砌世界的名字——大庆油田。石油工人们震天的欢呼声,在历史的长卷中久久回荡。

10月18日,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走进黑龙江大庆油田,近距离探访隐藏在这座油田起源井背后的英雄人物和让人荡气回肠的尘封往事。

微信截图_20191021113847.jpg

▲10月13日,大庆市随处可见用于采油的“磕头机”。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没有它就没有大庆油田

大庆市是典型的组团状布局,骋目望去,整个城市石油井架星罗棋布,红黄相间的“磕头机”(游梁式抽油机)日夜忙碌,这也正是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的特点——“油在哪里,城市就建在哪里”。

10月18日,上游新闻记者来到黑龙江大庆市大同区高台子镇永跃村松基三井纪念地,道路两侧围墙上画着“磕头机”,写着“弘扬铁人精神”、“大庆从这里走来”的口号,展示着此地的与众不同。

这是一处用护栏围起的院落,西侧大型浮雕再现了60年前油流喷出时的激动时刻;松基三井纪念碑巍然耸立在院落中央,碑形似卧虎,正面向东,碑体正面刻有“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纪念碑东侧就是松基三井,它所用的大罗马型采油树,两横一竖3根3寸管上有6个节门,以及红色节门手轮。

目前,松基三井归采油五厂五矿高四队管理,每天都有员工24小时轮班管理,每天打扫院落,擦拭油井和碑体。

讲解员告诉记者:“尽管已经解说了上千次,但每一次都是怀着崇敬心情。对于石油人来说,这口井就是功臣,没有它就没有大庆油田。”讲解员说:“松基三井是大庆油田第一口发现井,但却不是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

据介绍,1958年,为实施中央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石油工业部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大队,后将其扩升为松辽石油勘探局。紧接着,松辽盆地上三口基准井陆续开钻,1958年7月9日,32118钻井队正式开始松基一井钻井;当年8月6日,32115钻井队开始松基二井钻井,井位在登娄库构造的高点。作为松辽盆地石油勘探的第一口和第二口基准井,技术人员在它们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石油却没有如人们期盼的那样喷涌而出。

1958年9月,技术人员经反复勘测论证,在大同镇高台子小西屯,最终确定了松基三井的位置。1959年3月,32118钻井队来到井场准备安装钻机。当时的东北大地还是一片荒芜空旷的原野,天气十分恶劣,在缺少吊车和大型设备的情况下,钻井工人把钻机拆成几大件,用5辆解放牌卡车多次拉运才让钻机抵达指定位置。

d40bda21663954dbb72e50c631317850.png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石油。资料图片

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开钻。1959年9月26日下午4时,松基三井能否出油即将揭晓。现场聚集了很多人,全都全神贯注地盯着这口井。开井后,只见一股棕褐色油柱自井口喷出,测试日产原油13.02吨。在场的32118钻井队队长、工程师、指导员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大家喜极而泣,高喊着“出油啦!出油啦!”

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为标志,工作队继续勘探发现油田。在此之前,“大庆”这个城市还并不存在。因为当时临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经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提议,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

1960年,松基三井开始试采,直至1988年7月关井停产,累计产出原油1.01万吨。

如今,早已完成自己使命的松基三井,已经成为弘扬大庆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2001年,松基三井被国务院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松基三井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cac1708c1137479c23c31b3ce9762bd.jpg

▲10月13日,松基三井院落内,一幅石雕卷轴画,再现大庆油田历史。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创造世界油田开发史奇迹

大庆油田发现后,中央号召3万军民奔赴大庆。1960年4月29日,石油大会战誓师大会在萨尔图广场召开,标志着气吞山河的大庆石油大会战正式打响。

石油会战队伍集中的同时,勘探工作仍在进行。大庆长垣北部的3口探井相继喷出工业油流,对石油会战重点地区的转移起了推动作用。1960年3月11日到4月25日,萨66井、杏66井、喇72井3口井都喷出高产工业油流,人们把这三口井称为“三钻定乾坤”。

当时,地质学界普遍公认海相生油理论,国外专家很早就给中国扣上“贫油国”帽子。而大庆油田仅用3年就实现了年产600万吨的能力。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向世界宣告: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成,中国石油已经基本能自给。

1963年底,大庆油田结束试验性开发,进入全面开发建设;先后开发了萨尔图、杏树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以平均每年增产300万吨的速度快速上产,并勘探准备了一批可开发的新油田,为1976年原油产量跨上5000万吨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面对可持续发展出现的诸多矛盾,为确保向国家持续做出高水平贡献,大庆油田确立了创建“百年油田”的发展战略。

据统计,大庆油田自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6.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18.21亿吨,占同期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48.2亿立方米,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万多亿元,特别是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4686fb134d36c12c265772b990732ce2.jpg

▲10月13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前的铁人雕像。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在大庆“铁人”印迹无处不在

铁人精神就诞生于石油会战期间。为纪念铁人精神,大庆油田有许多以铁人命名的道路、学校、公园,甚至是基层班组等。

让胡路区是大庆石油公司所在地,这里最雄伟的建筑,就是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这也是我国第一座为纪念一位工人而创建的纪念馆。

10月18日,上游新闻记者来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该纪念馆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建筑外形呈“工人”二字组合,鸟瞰为“工”字形,侧看为“人”字形,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主体建筑高度47米,正门台阶共47级,寓意铁人47年短暂而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062fd604c2aafbb1283a1a044c241e23.jpg

▲10月13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老照片:王进喜来到大庆油田后投入石油大会战中。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据了解,会战之初,几万人马一下子涌到萨尔图草原,甘肃玉门人王进喜所率领的1205钻井队,就是最先到达的一批。

冰天雪地的东北地区,吃、住对于几万人来说是不小的难题,而当时中国从未开发建设过这样大的油田。在生活和生产都遇到极大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大庆油田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铁人”王进喜。

提到“铁人”王进喜,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纵身一跃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的照片共有5张,纪念馆也将这熟悉的画面展示出来,很多游客都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在油田开发建设中,铁人精神一直是鼓舞石油职工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60年来,铁人精神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3d015aaf67cc8ff5616f003117322b5.jpg

▲王进喜带领过的钻井队,被称为“钢铁1205队”。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钢铁1205队:老队长一直在队里

1205钻井队是“铁人”王进喜带过的队伍,它于1953年组建于玉门油矿,1960年赴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如今,这支队伍仍活跃在大庆,一年四季辗转于不同井地。

今年8月,建队66年的1205队实现钻井总进尺突破300万米。2019年8月9日9时25分许,第九采油厂“龙12-114-斜130”井场,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累计钻井进尺突破300万米,相当于钻透339座珠峰!每个1205人内心却无比炽热,他们亲身见证着300万米总进尺的到来。

第21任队长张晶兴奋地说:“我们钻井队历史上第一个100万米用了29年,第二个100万米用了22年,第三个100万米仅用了15年。这说明我们是在不断进步的,不仅在赶超同行业先进,也在赶超我们自己。”

走近1205队营地,可以看到大门醒目地标注着“大庆钢铁1205钻井队”几个红色大字,这是专属于这支队伍的荣誉称号。这样的成就,与1205队一直秉持着“铁人精神” 密不可分。

在1205队,大家习惯把铁人王进喜称作“老队长”,虽然队长已经换到第21任,可“老队长一直在队里”是所有队员的共识。

上游新闻记者看到,皮肤黝黑的队员们身穿红色工装,配有防刮耐磨的蓝色挂胶手套和防砸的黄色钢头工鞋,这是新时代钻井工人的服装标配。

在大庆油田,有不少工人已经是“油三代”。很多油田子弟在读书时还是会选择石化类专业,未来再回到石油系统。

90后的高晨就是其中一员。高晨的父亲和爷爷都在大庆油田工作了一辈子。2015年高晨毕业后回到油田,来到1205钻井队。如今,他已是1205钻井队一班班长。

“钻井工作一旦开始就不好停,而且容不得一丝马虎。高强度的工作就像打仗,从早上6点多就开始作业,一次工作12个小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高晨介绍。

据了解,一年365天,钻井工人们要在作业地呆280天,每天作业地和营地两点一线。 “一定要向铁人老队长那样,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今后不管遇到多难打的井、多难啃的骨头,1205队都会拿下来,都不会掉链子!”一名队员说。

对于1205队来说,300万米进尺目标已成过去,全体队员正在为年进尺10万米“三连冠”目标而努力着。

铁人王进喜虽然离开了,但铁人精神却在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中传承。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e533a4f6f1da8c2aa062347e9a4bc2e1.jp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