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 > 正文
上游•互动丨都市热报丨凌汤圆·林汤圆·山城小汤圆 - 张老侃
05-06 10:30:00 来源:都市热报

image.png

timg (8).jpg

凌汤圆·林汤圆·山城小汤圆

张老侃

汤圆的知名度颇高,不但放嘴里吃,还编支歌来唱:“卖汤圆卖汤圆,这里的汤圆圆又圆,一碗汤圆两个钱,汤圆汤圆卖汤圆。”四句歌词,竟出现七八个“汤圆”,汤圆实在是“圆又圆”啊!这歌把小娃娃的脑壳唱圆了,凡是脑袋圆圆的男孩和小伙子,都得到一个亲昵的绰号:“汤圆”!王汤圆、陈汤圆、凌汤圆······噫!这凌汤圆莫不是电视连续剧《凌汤圆》里胖乎乎矮墩墩傻戳戳的那个憨厚却又狡诈的男人?是的,但也不全是。说是,是因为“凌汤圆”太有名了,把本来很萧条的汤圆生意,搞得热闹起来。“凌汤圆”是重庆土特产,是一个以巴渝方言演绎出来的土色土香的荧屏形象,同时也是老重庆城繁华的商圈中,一个真真实实的“林汤圆”。

凌汤圆的原型人物姓林,叫林铭合,四川隆昌人。抗战前就到重庆城投靠其叔伯,卖黄糕粑。“黄糕,白糖黄糕!油钱糍粑块!”林铭合给叔伯当“丘二”。他勤于吆喝、勤于奔走。很快,手里拎着的黄糕筐子换成了肩上的汤圆担担。担担一头挑火炉,一头挑煮汤圆的水锅,小本生意,现卖现搓。他不再是“丘二”了,当小老板了,他的汤圆甜、旺实、价廉;很快,像风一样,“林汤圆”的名声,从朝天门吹到两路口,吹遍整个重庆水码头。林汤圆名声愈来愈响。而且从汤圆生意很快扩展到绸缎和房产生意,成了跺跺脚几条街都会抖动的大老板。林老板的绰号大过他的招牌,不管生意有多大,老重庆人始终叫他“林汤圆”——这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凌汤圆”取代“林汤圆”,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后,成了电视剧人物的“凌汤圆”家喻户晓。这一来,山城卖汤圆的店铺门庭若市。究其实,凌汤圆之闻名在于这个人物的传奇经历,而不在于他那副汤圆担担所煮的汤圆。“凌汤圆”的汤圆心子里究竟有多少芝麻和核桃米,重庆人并不关心。就汤圆本身的配料和制法而言,了解得透彻的,不是“凌汤圆”,而是“山城小汤圆”。

山城百姓喜食汤圆,家户人都会做,恰如那句俚语:“包打汤圆不散”。重庆的汤圆花样多,有大汤圆、小汤圆、醪糟汤圆、掐掐汤圆、开水鸡蛋小汤圆。依照巴渝民俗,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更是汤圆节了,汤圆本身就叫元宵。而作为食店常年经营的,名声最响的是保安路(今八一路)口的“山城小汤圆”。

山城小汤圆原名杭州小汤圆。创办人余国华,杭州人。一九四九年在保安路开店,根据江浙一带包汤圆的习惯,把汤圆改成龙眼大小,采用猪边油、香芝麻、桃仁、花生,白糖做馅心;皮薄馅多,甜香爽口,独树一帜。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杭州小汤圆易名为山城小汤圆,成为山城著名风味小吃,常作为席点以饷佳宾。

啊!“卖汤圆,卖汤圆,山城的汤圆圆又圆······”噫!朋友,你张老侃为何改歌词呢?这是因为:山城的汤圆太有名了,“凌汤圆”把名声闹得响响的,“杭州小汤圆”把心子搓得甜甜的,吃多了汤圆的重庆人,开口是“把稀饭吹冷,莫管汤圆烫人”,闭口是“浑想汤圆吃”。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那支歌——《卖汤圆》,这歌是十足的重庆味,因歌手吴国松,是重庆崽儿呢!

作者简介:

张老侃,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重庆作家,早在上世纪,就因研究重庆地域文化而闻名。

版面欣赏

image.pn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