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日子,土家“玩牛”表演总是不可或缺的,“牛儿”表演的耕犁、进食、撒欢等姿态惟妙惟肖,深得人们喜爱。2014年,土家“玩牛”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土家玩牛
“玩牛”源自于牛王庙、牛王节祭祀活动的玩牛,在农耕文明时代,耕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显得尤其重要,于是人们通过农时节令和喜庆场面表达对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愿望,“玩牛”民间舞蹈习俗就应运而生。
廖禾/图
“玩牛”主要流传在石柱西沱、下路和南宾等地,一般需要七八个人配合,一人扮演手持道具的放牛大哥,另外两人在牛道具内扮演牛身,其他四人为锣鼓手。牛大哥是玩牛队伍的“指挥”,他得背着背篓去逗“牛”,引“牛”起舞,互相配合完成吃草、擦痒、滚水、跳坎等舞蹈动作。玩牛中旁人唱当地民歌啰儿调助兴,玩牛人一边玩牛一边对唱啰儿啰、哟喂等互动。
“玩牛”是从牛的耕地劳作和休养生息中提炼加工而成的舞蹈,主要包括:耕犁舞、进食舞、动态舞、神态舞、玩耍舞。
谭红建/图
土家“玩牛”具有农耕历史、舞蹈、民间音乐、文学艺术等价值,是一项值得保护和传承的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标题:土家“玩牛”:飘着泥土芳香的国家“非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