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用当代设计与审美唤醒“沉睡”涂山窑
11-28 11:45:03 来源:

一项已经有着成百、上千岁“年纪”的民族传统工艺怎么才能传承和延续?10余天前,“世界看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的发起人、著名音乐家朱哲琴曾自问自答地给出答案:“就是生生不息地用。”

但对诞生于北宋年间的重庆涂山窑来说,要重新用起来并不容易。据了解,自元以后,涂山窑已逐渐失传,为了“唤醒”这一重庆文化瑰宝,融创重庆特地邀请到看见造物团队及世界知名设计师,来重庆寻访涂山窑,并于26日下午,专门举办了一场“唤醒涂山窑”重庆设计再造交流会。

著有《四川古代陶瓷》等专著、86岁高龄的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丽琼等专家、学者、设计师齐聚一堂,力图通过赋予传统文化更当代、更具设计感的表现形态,将其衍变、升级为饱含地域特性的城市美学符号,以瓷为媒,一同见证城市文脉的涅槃与新生。 

陈丽琼(古陶瓷考古专家)

建盏的神奇曜变纹涂山窑也有

“唤醒涂山窑——重庆设计再造交流会” 是融创重庆发起的“设计再造”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内容上,它分成了“历史”与“再造”两大板块,主要希望从“历史文化”与“设计再造”两大方面对涂山窑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探讨。

“可以不夸张地说,涂山窑当时就是重庆手工业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今年已经年过八旬的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丽琼在交流会上这样说道。曾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的陈丽琼堪称涂山窑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专家,她也是涂山窑的命名者之一。据陈丽琼介绍,1938年,曾主持发掘了三星堆遗址的的美国学者大卫·克罗克特·葛维汉首次发现了涂山窑。

1982年,重庆市博物馆首次发掘了涂山窑窑址。此后的30多年间,陈丽琼和同事们通过不断深入地发掘、研究,逐步确定了始烧于北宋中期的涂山窑主烧黑釉瓷,也兼烧少量的白瓷、青瓷等。主要分布于南岸以黄桷垭为中心的东西长约10公里的区域内,主要窑址有13个分布点。陈丽琼说,像黄桷垭的酱园窑址,经抢救就出土了17座窑炉。“这足见重庆两宋尤以南宋时,陶瓷手工业之繁荣,涂山窑当为重庆手工业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此前曜变(窑变)天目建盏(福建建窑宋代所生产的一种黑釉茶盏)成为日本国宝一度引发热议。其焦点就在于建盏上的曜变纹。“这种神奇的曜变纹我们涂山窑上也有!”陈丽琼介绍,1987年,在涂山窑发掘过程中,就发现了有虹彩曜变瓷器。

随后,1989年和1992年,两次在上海举行的古陶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陈丽琼都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涂山窑的“曜变纹”。让陈丽琼印象格外深刻的是1992年那次:她发现不仅美国已经有业内人士知道了涂山窑,并且“我们重庆的涂山窑瓷器也出现在了美国拍卖会上,而且当时(拍卖价)大概是10万元。”

在陈丽琼看来,这些都是唤醒涂山窑,让它重新走进大众日常生活的价值、意义所在。

谭小兵(重庆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非遗中心副主任)

要让涂山窑走进日常生活

谭小兵表示,涂山窑是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多种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找回城市的记忆、体现城市的品味。他指出,保护文物应该从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让涂山窑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彭学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三峡区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涂山窑的窑火构成了800年前的重庆史

我个人认为可以用红色来形容800年前的重庆城。这个红色是两把火烧制而成:一是宋元战争,另外就是主城是渝中半岛周边20多个窑址(包括涂山窑),它们在和平时期用雄雄的窑火构成了重庆800年前的历史。

江碧波(著名艺术家、中国美协创作中心主任)

涂山窑就是神的艺术

我对陶艺特别有兴趣,涂山窑是我们重庆的特色陶艺,以后也是一个标志性的特色产品、一个名片。它有这么多的曜变、釉色,这对我们艺术家来说真正是非常美好、奇妙的。

我觉得(烧窑)可以说有很大艺术价值和开拓余地,我们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在中国传统神话里,涂山就是神,这就是神的艺术,所以我觉得涂山窑很好,大家应该一起把它搞起来。

山谷(重庆龙门书院院长、茶人)

唤醒涂山窑需挖掘其生活内涵

“涂山窑黑釉茶盏的‘流行’,和宋代人的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重庆龙门书院院长、茶人山谷说,撰写于宋代的茶书有数十本,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宋徽宗于北宋大观年间撰写的《茶论》,后人收录此书时,改称《大观茶论》。她介绍,茶文化是宋人雅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叶更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沉寂已久的涂山窑如何获得新生呢?山谷说,“唤醒”涂山窑,需要深度挖掘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并适应茶文化的发展需求。而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设计师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

陈遥(融创西南区域集团总裁助理、研发设计部总经理)

“再造”最终也是为了服务大众

我们做重庆“设计再造”项目也是希望为民众服务,把所有东西奉献给所有人民大众。对于“再造”,我们希望能够整合各界的艺术家、设计师把民间的传统艺术整合成我们理解的文化,并结合时代的表达,来呈现给我们的客户。

我们找寻过去的民间文化,通过民间文化的解构和重生来唤醒我们在建筑上的理解,并试图在传统和现代对立下创造出本地有生命的作品。

我们希望今天在座的专家学者所提到的陶艺的创造,能够给未来的城市赋予更形象、更具象的生活。我们希望未来能看到涂山窑文化在重庆再现,它能够创造这个城市新的产业的革命,唤醒传统文化。

(交流会现场的涂山窑展品)

他山之石

传承创新让传统民艺回归百姓吃住用

出现在交流会现场的台湾水里蛇窑创始人林国隆从父亲手里接过窑厂时,其实已是夕阳产业。“怎么让这个窑不要消失掉?”林国隆说,多年来自己的思考是,“一是怎么通过设计之道产生新的产品、延续文化、创造经济效益,让这个窑不需要政府的资源能够保护下来;其次,就是通过发展成文化产业,让这种文化根植于当地人的心中。”

“要给生活用,就必须针对生活做开发,必须知道生活需要什么。”林国隆以水里蛇窑的振兴举例说,自己1972年回到故乡决定重振窑厂时就确立了要把一个窑从制造业发展成服务业的转折规划。“我希望让更多人通过文化教育来认识这个文化,我们也通过门票收入来获得维持保护这个文化的资金来源,从而能够继续把这个窑保存下来。”

在结合涂山窑的历史谈及“唤醒”它的主题时,林国隆特别指出,涂山窑和建盏的兴起都与茶文化息息相关,或许这个茶文化已经消失,但“怎样把这样的风气重新带动起来,或将是唤醒涂山窑的重要一步。”他表示,在水里蛇窑就有专门让客人坐下来体验茶文化、感受生活美学的区域。“他觉得喜欢,可以带回家,就会产生需求。有需求,文化就不会中断。”

创立了荥窑砂器的叶骁在交流会上主要谈到了荥窑砂器这种非遗的市场化运作的探索。位于四川雅安的荥窑,2008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叶骁2013年受邀介入荥窑创新项目时,把茶道器作为了(突破)方案。

除了生产器具,2015年,荥窑砂器还开始进军餐饮业,通过在成都开设餐馆,全面推广荥窑砂炖器。此外,为了推广茶道器而设计的中国百茶宴也应运而生。面向市场的音乐主题文创项目荥窑乐府今年也已经推出,其中所有打击乐部分都是用砂器来演奏的。

同时,以砂器为主题的民宿和主题酒店项目也已经启动,里面所有器物、室内装饰材料都是用砂器来做的设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