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消息,魏则西逝世近三年,一则关于医疗机构体细胞治疗的新规引发热议。
2019年3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规定医疗机构体细胞研究采取备案管理。在获得安全有效性数据后,细胞治疗项目可申请临床应用并收费。
这意味着,在魏则西事件之后被原国家卫计委紧急叫停的细胞免疫疗法临床应用,将迎来解禁。
业界褒贬不一。这一举措无疑是在支持医疗机构探索创新,让患者尽早接触到更为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但“备案后即可进行细胞治疗临床研究”“转化应用可收费”等规定也让业内担忧:如果规范和监管不进一步细化,体细胞治疗领域的乱象真的会消失吗?
“首例CAR-T疗法诉讼案”
自魏则西事件之后,细胞免疫疗法一直走在临床应用的模糊地带,纠纷和争议从未停止。
2017年末,恶性淋巴瘤晚期患者王志慧找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徐州二院)血液科,加入CAR-T疗法。
体细胞治疗是指将人自体或异体的细胞,经体外操作后回输或植入人体的治疗方法。魏则西当年尝试的是一种名为DC-CIK的细胞免疫疗法,而CAR-T疗法则是近年来被国内外医疗界认为最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式之一,已开展相关临床应用。
在输入细胞后,奇迹没有上演,王志慧病情不断恶化,两周后离世。家属认为,医院伦理委员会违反管理规定通过伦理审查,并直指此次CAR-T治疗的合法性。2018年6月,他们将徐州二院告上法庭,并要求131万元赔偿。
这起官司被媒体称为“中国首例CAR-T疗法诉讼案”,正是体细胞治疗领域乱象的缩影。不过,在代理律师、浙江鑫目律师事务所律师章李看来,王志慧一案绝不是体细胞治疗领域的第一起纠纷。他认为,终末期病人被死马当成活马医,人没了,家属一般不想追究。国内的CAR-T项目没有任何公开的不良反应信息,章李认为“实际死亡数没法查清”。
一直以来,国内对于体细胞治疗项目存在两种不同的监管路径:一是在药品监管部门作为药品申报,二是按第三类医疗技术在卫健部门申报。
前者需要经过一系列临床试验申报、审批,这对医疗机构和企业而言,挑战大、周期长、花费多。于是,国内绝大多数体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选择了后一条路。毕竟,只需通过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即可开展,无须向药品监管部门提交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
但问题在于,对于后者,相关部门一直没有明确的监管方案。“不少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形同虚设,导致未经严格安全论证的新技术直接应用于人体。”章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如今,医疗机构体细胞治疗终于迎来管理规范。新规的核心内容是,医疗机构是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的责任主体,对体细胞制备的质量负责。在临床研究阶段,医院不得收取任何研究相关费用。在获得安全有效性数据后,项目备案后可以转入临床应用,向当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提出收费申请。
三甲医院才能开展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方解读,征求意见稿出台首先基于患者的呼声——体细胞治疗为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和遗传病等难治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国内患者也迫切希望接受高质量的体细胞治疗。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外体细胞治疗的研究发展迅猛。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两款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产品获批上市,分别是诺华的Kymriah和美国凯特的Yescarta。国内医疗机构也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
此次新规为可以开展体细胞治疗的医疗机构设定了门槛:医疗机构必须是三级甲等,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立项的体细胞治疗领域的研究项目。
“符合这些要求的医疗机构是极少数。”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比如CAR-T疗法,至今仍属一种个性化治疗方案,难度大、风险高,这些规定可以减少过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不过这也意味着,一些口碑良好的非三甲医院被排除在外。如河北燕达路道培医院、北京博仁医院是国内开展CAR-T临床研究病例数较多的医疗机构,但目前均不是三甲医院。
“不看和尚只看庙?”南方医院儿科原主任李春富对此不太理解。中国的癌症患者数量大,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限,新规出台的本意是让患者尽早接触到更为先进的肿瘤治疗手段,降低医疗成本。但一刀切的做法,可能会影响到一部分探索创新的医疗机构。
不过,一个多月前,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条例》),其中便规定,包括体细胞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在内,从事此类临床研究的机构应当是三甲医院或三甲妇幼保健院。
李春富是国内知名的儿童血液病专家。2018年从南方医院退休后,他带着原先团队的部分骨干来到一家台资民营医院,建立了血液病研究院,并和一家北大教授创立的基因公司合作,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症。
临床前研究已经完成,他正准备开展针对β-地中海贫血症的临床试验。《管理条例》来了之后,因为不是三甲医院,临床试验被迫中止。中国是地中海贫血大国,两广又是高发地区。患者找上门,李春富也没辙。
如果说《管理条例》奠定了基调,那么此次的体细胞治疗新规,则是落实到了细分领域。
李春富所在的研究机构也在开展CAR-T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实在不行,当然可以和企业合作,走药品申报这条路。”问题是,作为药品申报周期长。
“能否对团队和人员设置准入门槛,而不是对医疗机构一刀切?”李春富建议道。
双轨制监管引争议
一旦新规落地,今后体细胞治疗将实行“双轨制”管理。作为药品接受药监部门监管,作为医疗技术在卫健部门备案。在业界人士看来,前者比较耗时耗力。
“现在就有企业在说,花那么大力气开发细胞药物干嘛?把技术卖给医院,按卫健委新规搞临床研究,最后走院内制剂收费治疗病人。质量要求不会那么高,研发成本也省了。”深圳一家生物科技企业的体细胞产品研发者判断,医疗机构收费的口子一开,企业研发决心将受动摇。
新规之下,医院集众多职权于一身——既是院内细胞制剂的研发人、使用人,又是生产人、销售人和日常监督人。上述企业研发者担忧,医院如果有了自己的院内制剂,还愿意引进企业的体细胞治疗药品吗?
按照官方解读,卫健委对体细胞治疗转化应用项目进行目录管理,目录由国家卫健委制定并动态调整。由企业主导研发的体细胞治疗产品,应当按照药品管理有关规定,向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申报注册上市。
在官方公告上,国家卫健委新规征求意见稿,国家药监局已经同意。
“如果对细胞治疗产品以双轨制监管,可能会导致行业质量标准以及临床研究规范的混淆,影响行业的规范化健康发展。”在2019年3月末的一场行业高峰论坛上,复星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王立群表达了担忧。他认为,对于患者而言,只有在严格监管下的CAR-T产品才能保障临床的安全和有效。
在美国,体细胞治疗产品按照风险高低分类管理。低风险类产品无需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申请上市前的评估,但FDA对从事这类产品的机构进行定期检查;高风险类产品必须按药品监管审批。体细胞治疗产品属于非最终灭菌的无菌产品,在药品里属于风险级别最高的产品。美国已上市的CAR-T产品,也都按照药品来申报和监管。
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发现,目前卫健委新规与日本的管理模式更相近——以产品上市为目的的体细胞治疗产品由药品管理部门管理,只在医疗机构开展的免疫细胞治疗由厚生劳动省(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管理。
目前,国家卫健委新规仍在征求意见阶段,截止日期为2019年4月14日。
原标题:魏则西事件三年后,细胞免疫疗法临床应用迎来解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