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政知道消息,据央视报道,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故宫博物院,调研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政知君注意到,9月28日,中央政治局曾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那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
在那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到,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以史育人”
据央视新闻画面显示,孙春兰先后去了故宫博物院地下文物库房、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
孙春兰指出,故宫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馆藏文物量大,珍贵文物比例高,在我国文物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资源。
她还特别提到了几点,包括“坚持把安全保护放在首位”“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加强故宫文化挖掘展示宣传工作”“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
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刊文提到,建成于1420年的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缩影。
在这篇名为《使命与担当 故宫博物院95年的回顾与展望》的文章中,王旭东还透露,2018年5月破土动工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预计于2022年6月底正式开幕。
在故宫调研时,孙春兰强调,完善让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政策举措,加强故宫文化挖掘展示宣传工作,呈现更多更好的中华文化遗产,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进一步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孙春兰此次调研的背后,是最高决策层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9月22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强调,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紧接着(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那次集体学习提到,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地方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多位地方政府一把手就文物保护展开了调研。
比如内蒙古。
10月4日至5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调研,那次调研,布小林去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曼德拉山岩画保护管理站和曼德拉山岩画群现场,查看档案资料,详细了解文物保护、修复、利用等情况。
再比如河南。
6月18日,河南省长尹弘赴洛阳市,就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开展调研。河南当地媒体称,尹弘去了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工作队基地。
尹弘提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等的重要支撑,要提高站位,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进一步做好二里头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宣传工作,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传承好宣传好。
9月29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郑州市文物局组成的调研组一行,在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的带领下,到少林寺调研文物保护工作。
一些合作也在陆续落地。
9月25日,“2020年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会”在陕西汉中市召开,这次会议,川陕渝三省市共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热搜背后
最后来补充两点。
其一,哪些文物受国家保护?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
其二,文物保护涉及到每一个人。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几天的一个热搜——“洛阳龙门石窟佛像被游客摸出包浆”。
据《红星新闻》此前报道,此次国庆假期,龙门石窟迎来大量游客。原本出于保护目的,景区设置了相关护栏将佛像和游客分隔开来。但由于一些佛像紧邻过道,仍有不少游客在隔着护栏的情况下,依旧将手伸进内部抚摸。
龙门石窟管委会向媒体透露,10月2日发现情况后,当地旅游局向龙门石窟研究院汇报了情况,“研究院当天下午采取措施,在可以接触到的石刻文物处增加安保人员到现场引导游客,并且制作提示标牌。在3日晚上游客离开之后,还增设了高密度防护网。”
有网友表示,保护文物不是哪一个工作人员的事情,这是全民都应该做的。
资料 | 新华社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等
原标题:国务院高层和多位地方政府一把手,都关注了这件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