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消息,“五一”假期刚过完,离母亲节还有几天,商家却早早就开始造势。在一堆母亲节的亲情牌营销中,李然(化名)只给自己添置了一套健身服,给家里的“毛孩子”买了一袋10公斤的狗粮、一台烘干机,可以在家制作鸡肉、鸭肉干了。“养狗可比养孩子省钱省心,不用送狗去补习班,不用教狗写功课。”李然结婚10年,每次有同龄人劝她生孩子,她都会笑着回怼过去。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中国结了婚坚决不生孩子的夫妻已经超过了60万对。但是,大多数家中长辈并不理解他们的决定。两代人最对立的结果使生育率在这两年下降得愈发明显。
图说:时下不少年轻人不愿生孩子,乐于养宠物。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一 “每条路都有自己的风景”
李然35岁,是一家外企的财务,妥妥的白领;丈夫大她3岁,做的是质量检验,平时出差不少。结婚后,两人的工作都很忙,本想着过两年再要孩子,但因维持着“二人世界”的平衡,就有了一种“排他性”,觉得不当爹妈的生活也很自在,甚至可以预料到生了孩子后反而更容易增加矛盾,于是就把生孩子的事情给搁置了。
5年前,夫妻俩把20斤的柯基抱回了家。有那么一瞬间,李然觉得自己“当妈”了。这些年,周围的朋友同学陆续结婚生子,朋友圈里日常吐槽、晒娃越来越多,李然却和丈夫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不生孩子了。
“做出这个决定其实也源于我们的狗。”电话那头,李然有些愧疚,大部分时候,“毛孩子”独自在家,她从摄像头里看到,它在沙发上坐坐,在客厅里转转,无聊的时候打个滚,快到下班时,就老老实实在门口等候主人。“我们给它的时间太少了,假如生了孩子,恐怕也是丢给老人,自己不可能有时间管,也就不能很好地养育孩子。”
从此,李然发现,“孩子”这个词仿佛就从家庭聚会中消失了。她不明白公婆是何时转变的,但她知道,一定是丈夫在其中起到了作用。李然想起某次,一家人看《婆婆和妈妈2》中,陈松伶和婆婆承包了一半以上的槽点,陈因为不能生孩子,婆婆又特别希望享受天伦之乐,两代人的相处难免有膈应。李然和丈夫两家都是上海人,两对老夫妻对有没有孩子倒是看得挺开,他们对李然说:“生不生都有苦有甜,这是你们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不想生孩子?李然曾经剖析过自己。她也时常觉得,那些生了二孩的家庭充满了生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再看看自己,过得也很好,白天上班,晚上做饭、健身、上网课,休息天可以去徒步,每一天都可以安排得很充实。“各有各的好吧,越含糊越容易后悔,反正我是铁了心不生。所以最大的难处是必须尽早规划我们自己的养老。”当然,现在享受没孩子的轻松,老来也要承担自行养老的挑战。夫妻俩想着提前留一点积蓄,尽量保持身体健康,培养自己的爱好。李然说,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保障。其次,只要身体健康并且有自己的圈子和爱好,就会衍生出很多养老方式。
这些年,李然也曾被周围人催生,认为她“过几年就会后悔”,也会被朋友质疑“不生孩子是自私”。李然说,这些问题她也经常拷问自己,并且拥有了自己的答案。想要怎样的家庭模式,是每个人的自主选择。“假如我生了孩子又管不好,恐怕也会有人说我缺乏责任心吧。”
在李然看来,对孩子生而不养,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养不好孩子,造成的遗憾甚至悲剧并不少。知乎上有个提问就是:“丁克是因为自私吗?”有1万多人关注,1000多人回答。一位网友说,无论丁克还是生孩子,都是自利行为无疑。但这种自利能否归为自私?看“权界”在哪里。旧时代的宗族社会,没有子女,老人就得不到供养,家族就无法存续和壮大;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俗约中,丁克是自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化养老之风东渐,生育被承认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是个人的自由,丁克或者生孩子都不是自私。
相比较同龄人对于育儿的焦虑和烦恼,李然坦言她是完全没有的。因为没有孩子,不需要换更大的房,两人收入均可,平时吃大餐、旅游都没有问题。夫妻俩的契合度很高,是理想中的状态。“每条路都有自己的风景,你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要去羡慕别人的风景了。”李然说。
二 两次胎停后,她放弃了生育
虞琪(化名)毕业于知名985高校,27岁结婚,不久就怀孕了。但是,由于身体条件原因,两次怀孕都经历了胎停。从怀上孩子的兴奋到失落、从期望变绝望……多少个夜里,虞琪醒来,眼泪打湿枕头。整个备孕、怀孕的过程,都让她充满了焦虑和恐慌。为了一个孩子,虞琪跑了五六十次医院。
努力了2年,终究没能再怀上孩子,婆婆用“别人怀孕八九次终于成功”的案例来鼓励她,但虞琪特别害怕这样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试管婴儿做了好几次,还跑去泰国,后来终于成功了,40岁生下孩子,不再像从前那样魅力四射,她甚至为了孩子甘愿放弃一切,聊天所有的话题都是‘孩子’,为了换房,夫妻俩还过上了节衣缩食的日子。”虞琪说,去年,她再一次踏进辅助生殖门诊的时候,想起了这个朋友,于是退缩了。“干脆不生了,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如此狼狈。”
丈夫没有再说什么,而婆婆却十分伤心。一开始,婆婆劝说她:“不生孩子,你们老了可怎么办?你看那个老张,变成孤老,只能靠居委会照顾!”“医生总是有办法的,多去看看。”后来,见她无动于衷,婆婆又开始发朋友的孙辈照片,“这娃儿多可爱!你俩都这么优秀,要是有个孩子,肯定也继承优点的”!
偶尔回家的时候,面对父母,虞琪也会有点内疚,他们是被迫支持、假装理解的。在老人眼中,生命得以传承、亲情得以延续,是人生的重要意义。哪怕生了孩子会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变差,这种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的。
婆婆60多岁,退休前做的是财务,退休后还在给其他公司当“顾问”,她甚至提出,如果虞琪生了孩子,她可以全力以赴带小孩,还可以补贴他们。一有聚会,家里的亲戚们也总是勤快地向他们表达关心。不过,虞琪对此“免疫”了。
大约一年之后,婆婆不再念叨了,而是选择到处旅游,以此排遣“没有孙子带”的寂寞。那天在家里看《小舍得》,婆婆正打着毛线,故作轻松地说:“还好我们家没有这样管作业时的鸡飞狗跳!”
“呵呵。”虞琪发出了一声尴尬的笑。要不是因为疫情,她甚至想好了,去国外读个书再回来,避开来自家庭的催生压力。“生孩子不能给我安全感,但奋斗可以;没有孩子,我可以过得很光鲜。”这句话虞琪在心里默念过很多遍。
她并不确定自己可以坚持多久,有时还会害怕,再过十年,后悔了怎么办?那时身体条件更不允许生孩子,会不会遗憾?虞琪说,不敢想这些,但她知道,自己做的决定,就要承担一切后果。
三 传递一个科学理性生育观
为什么要生孩子?有人是喜欢孩子,有人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人是因为维持婚姻,有人是被父母催促,还有人是养儿防老。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这些年,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教授看得太多了,医院里大多是“生不了”的群体,看似是一个医学问题;但生活中,“我不生”现象在年轻一代中呈现上升之势,这就变成了社会问题。
图片来源:东方IC
为什么不生孩子?徐丛剑记得一个不到30岁的女青年,挂了专家门诊竟然是为了来“流产”的。她和未婚夫感情稳定,但就是不想要这个孩子,理由有很多,工作太忙、没准备好当妈妈、担心消费降级,再加上养孩子身心俱疲身材走样,更重要的是,生活重心会全面转移,归根结底就是“不想要”。
还有一个女性患者,令徐丛剑印象深刻。她罹患宫颈癌,本来是没有机会再生育的。为了保留生育功能,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医生和她本人都面临重重挑战。手术做完一年多,她怀孕了,却说自己不能放弃现在的工作,还要挣钱,暂时不能养孩子。徐丛剑不解地说:“当初你为了孩子尽可能缩小手术范围,几乎不要命了,现在你却为了要挣钱不要孩子?你当初坚持的意义是什么?”作为医生,他批评了患者家属,这也是他言辞最激烈的一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今国人的婚姻观念、婚姻状况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出现了明显的结婚率下滑、离婚率持续攀升和初婚年龄推迟的趋势。
未来的生育主力军90后、95后们,也越来越抗拒生小孩了——“生娃前是基本小康,生娃后又穷了。”“连婚都不想结了,还生孩子?”“生孩子后,我不能享乐,还要面临消费降级。”
“时代真的变了!”徐丛剑说,全面二孩政策带来了一波出生高潮之后后继乏力,这几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没开放全面二孩政策之前还要低。“因为生育放开后,群体之间的差异更大了。导致90后们不愿生育的原因有方方面面,嫌麻烦、养不起、不想被套牢,为了孩子放弃自我的观念也不复存在。”
事实上,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出生率相对较低,符合世界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徐丛剑说,“长期以来晚婚、晚育的观念早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农村人口大迁移,导致传统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加之离婚率升高,生育率下降在所难免。此外,高昂的房价和高额的养育支出,让许多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
许多人或许认为,人口减少是一件好事。然而,答案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人口减少的后果是复杂而深刻的,是会影响个人生活、家庭架构、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的。
徐丛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提交了一份提案——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他说,鼓励适龄婚育,国家应给予适龄青年更优惠的生育政策,例如对适龄产妇在报销比例上倾斜、对产妇的父母及丈夫在休假政策上放宽,通过政策的长期引导,鼓励适龄生育的理念,才是提高人口出生率、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出路。
不可否认,生不生孩子,对个体来说只是一种选择,无关对错,只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但是为了长远考虑,还是有必要维持一个相对合理平衡的出生率。徐丛剑说:“作为医生,更多时候只是一个旁观者,会给建议,但不会插手患者的决定。只是希望我们能给有生育困扰的他们带来一些支持和帮助,并尽可能地传递一个科学理性的生育观。”
原标题:特稿|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