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句子山歌诞生于巫溪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引,
耕田而食。
帝于我有何力哉!
——《击壤歌》
五句子山歌,又称五行诗,是流行于三峡核心区域(奉节、巫山、巫溪和湖北巴东、秭归)的一种民间歌曲形式,被誉为巴巫古音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据巫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文龙介绍,五句子山歌已经流传了4500多年,以《击壤歌》为代表的五句子山歌,比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早1000多年。它以独特的韵律特质和文字表现手法,丰富了民族音乐和汉语诗歌的形式。
巫溪的五句子山歌是如何诞生的呢?唐文龙表示,这与巫溪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巫溪境内山大坡陡,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看到屋,走得哭”的地方,这为五句子山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巫溪县志》记载,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在陕西商洛山区被打散后,其部下贺珍于顺治三年(1646年)率部退到巫巴山区,以明臣歧侯之名号召百姓抗清,成为“夔东十三家”之一。一支由巫巴山区女子组成的队伍,在宁厂古镇山上筑起石头寨坚持了18年,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才被清军剿灭。女子们坚守的山寨被山民们称为女儿寨,遗迹保存至今。
据说当年那些女子在作战之余,最喜爱的就是五句子山歌,她们与外界联系的方式也是唱歌。五句子山歌成为她们表达向往和平与自由的最好媒介,这对后来的五句子山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山歌的主题具有蔑视封建礼教、鼓励女子反抗压迫、追求男女平等的特点。
据悉,清人沈德潜编著的《古诗源》,其卷一辑录的103首古代逸诗中,就录载了两首五句子山歌。
五句子山歌内容丰富,有记载历史的,如:“吃了烟来把灰拍,黑脸嘟嘴数包爷。”有记载劳动的,如:“露水未干就上坡,打湿我绣鞋和裹脚。”有记录生活的,如:“五更金鸡叫乖乖,乖乖起来送乖乖。”有表现爱情的,如:“郎在高山打伞来,姐在河边绣香袋。”
巫溪以盐文化著称,盐工们在集体劳动中,触景生情,产生了不少关于生产、生活的五句子山歌。在繁忙的生产中,他们豪迈地唱道:“宝山神医叫巫咸,架起炉子炼仙丹。制盐采药医百病……”
盐工大多是农村季节工,每年卤浓兴煎务工、卤淡停煎务农。他们把盐场“五句子”带到农村,又把农村仿作的新歌带到盐场,农工交流,生生不已。同时,巫溪县外远近赶场买盐运盐者日常数千人,他们耳濡目染,将生动感人、形式特殊的“五句子”传到四面八方。
“现在,五句子山歌依然在巫溪传唱。”唐文龙表示,五句子山歌产生于民间,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发芽生根,茁壮成长,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原标题:巫溪五句子 古巴巫文化“活化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