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景观。
据重庆日报,夔门雄峙,瞿塘幽深。奉节地处重庆东部边缘、长江三峡西首的瞿塘峡畔,古称鱼复,据荆楚上游,控巴蜀东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汉代起,奉节即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是下川东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这是一片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奉节人”遗址发现的象牙刻划图案和石哨,将人类雕刻艺术和音乐艺术的萌芽提前了数万年,改写了世界艺术史;在这里,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包括鱼复浦遗址、老关庙遗址、白帝城遗址等在内的,从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遗址。
在这样的土壤里,来自民间的古歌谣《滟滪歌》《渔者歌》等成为奉节古诗的源头。“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唐不可流。”“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这些歌谣以最直白的形式表达了三峡之险峻,以及三峡人的情感世界。
2000多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之这里系古代水路进出巴蜀的必经之地,故众多文人墨客来往于此,诗歌创作丰盈,以唐宋为高峰,从未中断。李白、杜甫、刘禹锡、王十朋、陆游、孟郊、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杨慎、张问陶等在此为官、旅居,留下万余首传世诗篇,产生了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歌主流。奉节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往来诗人最多、诗歌创作最丰的地方,是中国诗歌绕不开的地标。
在这里,历代优秀诗作形成中国山水诗中的壮美典范。“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成为对夔门形胜最精彩的描绘,也是对夔州诗魂的绝妙概括;“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对三峡最初的认识;陆游写下“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孟郊感叹“巴山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在这里,忧患意识、人生感悟等情愫在诗歌里融为一炉。王十朋在《修垒》中的诗句“莫将逆旅视居官,直作吾家活计看”,成为古代社会中清官思想的典型表现;范成大在《劳作畬耕并序》中“奸吏大雀鼠,盗胥众螟蝝”的感叹,反映出宋代峡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以及奸吏对百姓的盘剥。
在这里,曾任夔州刺史的刘禹锡,用三峡民歌开《竹枝词》新风,使之从民间歌谣“雅化”为文人雅作,为民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生动案例。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更是成为情歌经典。
可以说,涵盖山水风情、民俗文化、现实批判等广阔内容的奉节古诗,浸润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形成了一部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地域诗歌发展史。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诗化形态,让奉节以诗城名动文坛,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为何奉节会成为历代诗人的青睐之地?有专家称,这首先得益于奉节的地理位置,三峡要冲,夔门形胜,大山大水在这里聚合成气势磅礴的迷人画卷;其次,巴楚文化在此交汇,加之白帝城托孤等历史事件,在这里云蒸霞蔚成一幕幕壮阔景观;此外,浓郁的三峡地域特色和风俗民情,更是一曲曲让人魂牵梦绕的交响乐章。这一切,都激发出诗人们的创作灵感,让无数诗坛巨擘吟咏长啸,挥洒翰墨。
光阴荏苒,诗脉连绵。如今,奉节县整理出版了《夔州诗全集》,收录历代742位诗人4464首作品。夔州诗词学会、夔州杜甫研究会等诗词学会累计发展会员2000多人。诗教活动广泛深入,诗词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院坝、进企业、进景区的“六进”活动在全县广泛开展。同时,奉节正积极推进文旅结合,打造“三峡之巅,诗·橙奉节”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全长30余公里的中华诗词碑林正在建设中。
历史上恢弘壮美的奉节古诗早已汇入人心,流贯古今,经久不衰。
原标题:众水会涪万 瞿塘争一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