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财经-重庆商报消息,梁平竹帘制作,取慈竹,先成片,再取丝,把七八毫米宽的青蔑削成50根竹丝,真是'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
方顺康,梁平竹帘市级传承人,进行竹帘制作近60年,拥有一手破竹去丝的绝技。
技艺精良 曾进人民大会堂受表彰
15日,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见到方顺康,他一边介绍梁平竹帘的制作工艺,一边展示破竹去丝的工艺。“梁平竹帘采用当地盛产的上等慈竹为原料,经过八十多道工序手工做成帘,再绘画、刺绣,做成工艺品。”
跟着方顺康的介绍,他展示起了破竹去丝。只见他迅速取一截慈竹,破竹、划片、启篾、去节、刨青、分丝、匀丝、搓揉、清毛,短短几分钟,一根五六十厘米长的竹简,就化为两三千根直径约为0.15毫米的竹丝。
方顺康15岁学艺,1964年,因制作《天下第一帘》,进入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同时,梁平竹帘也被当做礼物赠与外宾。竹帘厂一片朝气蓬勃,200名工人加班加点,制作出的竹帘远销海外,在平均工资只有20块的年代,年产值高达20多万元。
长期以来,竹帘画都以国画为主,家家户户都挂着相似图案的竹帘,难免让人视觉疲劳。三四十年前,方顺康当上了竹帘厂副主任,上任第一步,就是增加图案。他称,那个时候人们崇尚理想,喜欢看书,特别是名言佳句。
于是方顺康决定把书本搬上了竹帘,他向记者介绍,那时候我们文化水平不高,就把书本上的字印在竹帘上。他运用早年在皮鞋厂学到的粘胶工艺,通过滚筒式胶质印模把沾在胶面上的油墨转印到竹帘上,经济又有效。
印有书本内容的竹帘大大扩大了梁平竹帘的销售面,竹帘不仅是装饰品还成了知识的载体。人们常买一整套回家,挂在书房,每日看看提醒自己,坚持理想。
培养市场 他走访学校从娃娃抓起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的现代工艺制品们以价廉、新颖,冲击着梁平竹帘市场。梁平竹帘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市场较窄,销售日渐惨淡。2001年,梁平竹帘厂倒闭,上百名工人大多选择了转业,大量从艺者纷纷流失。
从竹帘厂出来,方顺康依然坚持制作竹帘,他认为,手艺不练便会倒退。由于擅长制帘,他就只做竹帘。那段时间,他常上山选竹,选好了就启片,再慢慢分丝、匀丝,再经过冲头子、迂篾、缫丝、牵梳、提纵、织帘、装订等工序。花费三个月,一张竹帘终制成,有些美术专业的学生会买去画画。拿着做好的竹帘,方顺康思考着如何让竹帘再次赢得市场。
要想有市场得先宣传,方顺康决定从娃娃开始,他说,兴趣从小养成,再加上小孩子对一切都好奇。每次周围学校有活动,方顺康都去参加,给孩子们表演制作工艺,在一片“哇塞”的惊讶声中,孩子们知道了梁平竹帘。
另外,他坚持每周去技校上半天课,一方面是让更多人知道竹帘,另一方面是看看年轻人的喜好。在课堂上,他把竹帘制作工艺讲解,带着学生去竹林取材制作,碰到感兴趣的学生还收为徒弟,义务教学。可真正坚持下来的却少之又少,“做竹帘太耗时还不好卖,挣钱太慢了。”
在授课期间,方顺康也有收获。他发现一部分年轻人对手工艺制作兴趣很大,认为亲手制作的礼物更有价值。
创新产品 小竹帘成了大热门
2013年,应重庆知德文化有限公司邀请,方顺康成为了他们的技术指导,再一次踏上了创新路。
重庆夏季炎热,扇子成了人们标配,相较于老式的折扇、蒲扇,年轻人喜欢精致图案的扇子。那为何不用竹帘做扇子?2014年,方顺康和同事们研发出了一款竹帘扇。竹子的材质在夏天带来清爽感觉,竹帘扇上精致的图案又有一个典雅之美,加一个台座,竹帘扇又成为一件装饰品。这款好看实用的扇子,帮梁平竹帘打开了三、四十岁人群市场。
如今,公司每年竹帘产值虽有几十万,但销量却不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如何提升销量,又成了方顺康心里的难题。
一日,他无意间听到顾客抱怨,说竹帘不能折叠不易携带。回家后,方顺康仔细琢磨,能不能把竹帘画做小点。他告诉记者,竹帘画比较大,价格较贵,如果做成小的竹帘饰品,减轻了工作量,价格便宜了也更好卖。随后,公司又推出了竹帘画相框。十几厘米高的相框里,放着竹帘画,小巧精致,价格不贵,一时间成了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现在,公司不仅正在建设竹帘生产基地,还准备开创文化旅游。据方顺康介绍,游客可以在基地感受竹帘文化之旅,甚至还能亲手做竹帘和竹帘饰品,年轻人在基地还可以买到油画版竹帘、插画版竹帘。
原标题:独守“匠心”60年!梁平竹帘传人方顺康:活到老,“创”到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