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重庆微信公众号消息,老重庆的原住民没有不知道大阳沟的,但是它已经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中。站在它转世的大都会广场,大阳沟的过往还记忆犹新。
大阳沟农贸市场老照片
大阳沟是由两个长长的拱形的长廊组成的,里面是个大型的菜市场,也包含各种日杂用品的售卖。
70年代重庆大阳沟菜市场
我们沿着现在的八一路往洪崖洞方向走过来,在大阳沟的第一个长廊旁,就是一家老字号的餐厅陆稿荐(凉拌卤菜和冰冻散装啤酒在那个没有冰箱的年代里,特别的畅销),在炎热的夏天,5毛钱一斤的冰凉冰凉的啤酒,用一个印着红色的为人民服务文字的大搪瓷缸,打上二斤,边走边喝,那才叫个安逸哦!那滋味真的不摆了!
然后往前行,刚刚进入大阳沟,就是现在八一路的名片,胖子妈盐水鸭的摊位,当年胖子妈天天站在那里笑容可掬,开始缔造她的盐水鸭的名片王国。
再往里走,就全是蔬菜公司卖菜的水泥台子,整齐并列,到了晚上像小山一样堆积的各种蔬菜,只是用大卡车的老绿色篷布遮盖着,调皮的孩子们会在晚上跑到台子的边边上,偶尔顺一个地瓜,几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地啃,甜甜的脆脆的,好吃。
胖子妈盐水鸭
第一个长廊走出来后,右手边就是做春卷皮的地方,老婆婆们用一根木棍搅拌着大缸里的面,筋道富有弹性,煤球灶上的平板锅,手艺人手抓一团面筋,犹如巨兽的舌头,伸出来长长地落下去,柔软粘糊糊的富有弹性地在平面的铁锅上,结结实实地舔了一圈,然后弹起收回,一张薄薄的春卷皮在手艺人手中翻一面,如表演的姿态在铁板上拉一下,就这样完整的春卷皮出世了,一张张乳白色的重叠起来,一摞摞地整齐排放在竹筛筛上面,如铜钱般醒目诱人,如新娘般等待着前来掀起盖头的有缘人,用人民币把它带回家,慢慢欣赏和享用。
越过春卷皮的摊位,一条凹低不平的石板路,依仁巷的巷口,好多的大洗澡盆,一条条宽板凳,坐着手拿小黑宽刀的个体户,在满满的水里游挤着鳝鱼和泥鳅,用塑料网框盛起,木杆称一称斤两,然后倒进一个搪瓷盆里,一根钢铁的尖锥子,就开始一刀一划成了鳝鱼片来,血腥的气味并不妨碍人们去享用这些据说补肾的活物,人类也同样是残忍的高级动物。
别看这里尽收眼里的是陈旧的灰瓦片,篾条墙的危房,这条又窄又黑又破的小巷里,住着多少个"万元户"哦!那个年代叫富翁哦!后来被香港首富李嘉诚全面收购,修建起现在的大都会,现在人们看见的高档奢华的购物中心,它的前世就是这充满鸡鸭鹅鱼臭味横溢的依仁巷。
依仁巷
从这条小巷子穿出去,就是那个年代谈恋爱必去的五一路电影院,1毛钱一张用报纸包个尖帽子,倒过来装上满满的瓜子,这就是看电影的标配哦!
咱们又回到卖春卷皮的地方,直线往前走,路过旁边的各种副食店面,就进入第二个大阳沟的长廊,这里面除了水泥台的蔬菜摊,最醒目的是在那个物质贫乏时代的最爱,肉联厂的铁架子上挂着白嫩粉红的猪肉嘎嘎,木头的大案板上,大骨头猪蹄子猪肝子,售货员手握尖利的三角刀,下手麻利就是一块肉扔在称盘里。
在我的记忆里,这些个卖肉的售货员好像都是身材高大的女人,手脚快速精准,嘴里绝不闲着,你敢有半点的疑问,那就等着受如暴风雨一样猛烈的唇枪舌剑吧!
再往右手方向,有一条分支直通出去是正阳街,也是菜市场,卖的是笼子里的蛇和菜鸽子。咱们再回到猪肉摊位,一直向前行,这里是一排排售卖泡菜坛子,油纸折叠扇子和大芭蕉蒲扇的日用杂品摊位,然后就穿出了第二个长廊了。
这就走完了这个历史久远,人影蹿动的大阳沟啦!这就是现在已经消失的大阳沟!在这个嘲杂,人声鼎沸的大阳沟里,还藏着一个很著名的大阳沟小学。
1962年,大阳沟菜市场职工送菜到企事业单位。
岁月的痕迹,如今只能回忆,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也消失在碎片的记忆里,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会成为成年后的性格特征。
这一场寻找消失的大阳沟的回忆里,让我又泛起了调皮的笑容,我们爬上卖蔬菜的水泥台上,我们蹲在卖黄鳝的摊位前搞水里如蛇一样的鳝鱼,捉那滑不溜湫的鱼鳅,站在卖猪肉的摊位看她们如侠客般的手起刀落......然后再跑到五一路口去看煤炭机器怎么压出一个个圆圆的煤球来。
致我们重庆市市中区解放碑消失了的大阳沟,陪伴了我们童年少年的大阳沟!
原标题:消失的重庆丨记忆里的大阳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