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脑瘫医生进村看诊 行前却给亲人留下一封遗书……
06-07 07:41:25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消息,在汽车驶过100来公里的蜿蜒山路,停在一栋青白色三层小楼之前,土生土长的开州人杨俊不知白泉乡竟这样偏远。他用右手提着沉甸甸的行囊,挺直身板努力让自己走得“好看”一点,左边手脚却不听使唤。自幼被确诊脑瘫残疾的杨俊来到开州白泉乡卫生院,除了日常坐诊,这个走路有些许失衡的身影也出现在大山里,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

临行前写下一封遗书

不久前的一个深夜,人已累瘫,走村归来的杨俊久久无法入眠。

他思索良久,在处方纸上写下简短的文字。

“妹,明天我要走一段比较艰辛的路。如果有不测,你要照顾父母,善待我的两个女儿……”

当天,山里滑坡村里组织排危,原先的路暂时中断,传说中但凡踩滑便会坠落深渊的“木梯路”成了唯一的通道。路的尽头住着6户人,其中一户是独居老人,村干部说,老人干活扭伤了腰无法下地,生活不能自理。

“一户都不能少,而且病拖不得。”作为钟鼓村健康扶贫工作队的负责人,杨俊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每次走村都是连续三四天的奔忙,即使路上会遇到无法预知的惊险。

这样的艰难在他的生活中并不鲜见。

2岁多才开始蹒跚走路,学什么都比别人慢一点。自幼被确诊为脑瘫,在儿时的记忆中,杨俊总被父母领着在各个医院里奔波,奇迹终归没有发生。

“残疾损伤了我的运动神经和语言中枢,还好脑袋没事。如果我能当医生,能治病救人该多好。”医生梦在这个小伙子的心里种下了。

要读医学院光体检这一关就通不过,成人高考没有医学基础,比登天还难。那年,杨俊踏破多个老中医的门槛想要拜师,都被拒之门外。“你走路走不得,说话也说不好。学了也没用,谁会来找你看病呢?”

几经周折,一个在卫生所做中医的远房亲戚,耐不住情面勉强答应收下这个特殊的学生。

卫生所在河对面,每天,杨俊卷上裤腿趟河过去。右腿结实肌肉饱满,更显得左腿孱弱无力。

冬天,河水刺骨,趟到对岸双腿早已没了知觉。直到现在,杨俊腿上当年被冻伤的皮肤仍透着深青色。

最险的是夏天。有一回,刚走到河中央,看到上游的水涨起来,杨俊拼命在水中单腿跳,还没上岸水已没到胸口。

回想这些难,杨俊顿了顿说:“如果不能当一个好医生,我就白费了3年过那条河、吃的那些苦。”

挑了山路最险的村

这天,早上5点多,淅淅沥沥下了几天的雨已经停了,杨俊看了看山边的晨光,料想会是个晴天,走村路上会容易一点,便答应带我们一起走山。

他把用牛皮纸装好的一个个建卡贫困户档案塞进硕大的双肩包,从柜子里翻出几口袋药,塞得包里再没有多余的空间。治头疼脑热的、补气血的……这些是他进村时自费给村民捎的一点心意。

“不值几个钱,但能对症。”他右手轻松跨上肩带,因为包太沉,左手又无法正常伸展,同行伙伴默契地扶住他的胳膊,把带子用力一扯,好容易才完成了这个普通人只需一秒的动作,包袱这才安稳地落在杨俊的背上。

“喏,村民就住在远处山上。”顺着他手指的方面望去,高山上有流云薄雾,村户零星散落在海拔900-2000多米的山里,普通人上去都费劲。

去年初,卫生院组建了6支健康扶贫工作队,分别负责辖区6个村,要走村入户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对大病、慢性病进行摸排。院领导照顾杨俊腿脚不方便,给他“特权”就在医院值守不必参加。

杨俊急了,跑到领导办公室“理论”,还偏偏选了乡里老百姓公认最险、最难走的钟鼓村。

选钟鼓村无疑是“自找苦吃”,村子地处偏僻,居住分散,5个村民小组,建卡贫困户131户,523人。

“你呀,太犟!” 院长凌发举叹口气直摇头。

山路窄,摩托车在海拔1000多米的崎岖山道上行驶,头发在风中凌乱,脸被吹得生疼。左边是峭壁,右边是悬崖,一个“漂移”甩过去,一看,都是触目惊心的深不见底,让人倒抽一口气。

 “见过那些条件艰苦的地方,那些病人期待的眼神。我不去会内疚,去了才能坦然。”杨俊这话说得云淡风轻。

山间携手相牵

车都开不去的地方,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刚刚摩托车上的惊心接着转为身体上的苦。

路面上随处可见尖锐突出的乱石,山间湿滑严重影响了杨俊的重心。护士周春艳走在前头会自然地伸手拉他一把,公卫医师龚文敏则走在后头压底。

“进村给村民们看病,他是我们的主心骨可摔不得。”性格直爽的龚文敏呵呵笑。

遇上走下坡,则没人再有玩笑的兴致,惯性一般身体往下冲,必须动用每一寸肌肉才能勉强保持平衡,这让左脚本就不灵活的杨俊明显吃力了许多。这时,换成龚文敏走前头,她成了杨俊的另一个支点。

“钟鼓村409户,建卡贫困户131户,因病致贫的有33户……”对于村民家的情况杨俊了然于胸,他建了一本台账,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一目了然,还在名字后标注了病症。

“老熊在家没?”走进村民家,杨俊喊了一声。

“杨医生进来坐。”出门迎接的男子面色红润中气十足。随他一同走出屋的女子则看上去有气无力脸色苍白,十分虚弱的样子。

55岁的熊仁国过去在城里打工,家里的日子还算过得去。这些年媳妇费习美患上风湿性心脏病离不了人,他只能回村照看。除了自家种的庄稼、厚朴,家里没了其他经济来源,是村里因病致贫的一户。

杨俊掏出听诊器,一边看诊一边嘱咐,“你这病不能过于劳累,不能感冒,该住院还得去住。”

见杨俊上门,不爱说话的费习美脸上有了些许神采,“杨医生,你对我们好我都知道,听你的。现在国家政策好,如果我还能干活那日子就太好了。”

好几次,熊仁国塞给杨俊一罐自家采的蜂蜜。跟村民相处时间长了,杨俊知道有些“心意”是推不掉的,他从兜里掏出100元钱悄悄放在了一旁的木板上。

把病人当亲人

慢病防控是保障村民健康的重要措施,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都需要定期访视。走在路上,杨俊能轻松地叫出村民的名字,说出对方家里有几个儿女。

 “老辈子,我们来给你量血压,看你有没有听话。”杨俊蹲下身来给76岁的钟顺见聊天,老人咧着嘴笑。

“少点喝酒,莫不吃药,病才能好。”

“晓得拉。”

这些平时子女跟父母之间的谈话,便成了杨俊跟老人们的对话。

有的老人住得很远。

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再走1个多小时山路,才抵达许坤伦和张太必老人的家。儿子在镇上给老人建了新房,但老人住不习惯选择坚守在“老地方”。84岁的张太必已经不太认识人,多日感冒发烧、咳嗽不止,哄了半天才肯配合治疗。

“双肺感染得到卫生院来治。”留下应急的药,一出门杨俊便打给了帮扶干部,详细说起了老人的情况。

回到院里,天已黑。穿着布鞋、裹着头饰的村民一团团挤坐在诊室里。白天没来得及看诊,有村民晚上便来聊个家常看个头疼脑热。

“杨医生,上次的药效果好,这次你给我多开几副。”

“药莫贪多,先开两副。”

……

“杨医生,这几天心头绷得紧,我不放心呐。”

“听我话不,没看到检查结果之前,不要妄下结论。”

杨俊一边看诊,一边与患者寒暄。

家在100多公里外的城里,一个月没回家,杨俊心里尽是牵挂。夜更深了,乡亲们陆续起身,走在门口满脸笑意,回头挥挥手。杨俊觉得,城里头住着家人,这些朝夕相处的村民又何尝不是亲人。

华龙网记者 李袅

原标题:脑瘫医生进村看诊 行前却给亲人留下一封遗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