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在行动】从“贫困村”到年利润50万,彭水 “庙池试验”让村民变股民
07-15 22:31:11 来源:上游新闻

754f28c5e73d210cf08a39e15d98ca43.png


位于彭水县东南部的诸佛乡庙池村,既是黔中文化的重要区域,也是巴文化、楚文化、夜郎文化等华夏古文明的交相辉映之地。自2015年规划建设以来,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以葡萄、香桃、甜柿、脆李等高品质水果和武陵民俗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为主,通过“一户一故事”、“农民夜校”等打造出庙池特有乡村文化,庙池村再不是以前的 “贫困村”,近日,上游新闻记者来到这里挖掘更深入的故事。

从“贫困村”到年利润50万

上游新闻记者来到距彭水县城75公里的诸佛乡庙池村,这里幅员面积13.7平方公里,生活着1907人,过去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但现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化公路、网络全覆盖、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别致的院落文化……自2015年庙池农庄规划建设以来,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庙池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3000元,一个“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的全新样本逐渐诞生。

上游新闻记者从庙池村党委书记冯久林了解到,无论哪个季节来到庙池村都能赏花尝果,农旅结合,是庙池村的产业发展方向。目前,庙池村特色果业种植核心区有2700多亩,果树种类包括青脆李、葡萄、猕猴桃、李子、柿子等10余种高端特色水果,预计今年能实现利润50万元。“除了发展特色果业,这里还种植一些武陵山区濒危的中药材。”

股分合作经营:村民变股民

说起这些变化,冯久林表示“庙池探索”一路其实走得很艰辛,2014年12月28日,庙池村支两委和全体村民召开民主讨论会,要将落后的庙池村打造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庙池之路”,即“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的山地农村发展之路。按照这一发展设想,村委会探索出要发展“合作社+农户”模式,即以产业做支撑,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入股的形式,运用最前沿的农业综合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执行现代物联网与现代市场营销方式,提供绿色、健康的生态农产品。也就是说股分合作经营,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其中,股分合作经营是庙池村走出的第一步。按照规划,庙池村238户农户组建起9个股份合作社,2个专业合作社,并确定入股农户、龙头企业、村级组织的收益分配制度。如此大规模的新型农民合作社聚集在一个村的情况并不多见,如今已辐射带动周边2个乡镇、3个村共349户农户参与。

相比于其他地方在农户以土地入户的参股模式,庙池村最大优势在于探索出了一条共营、共建、共治和共享的“四共一体”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建立合作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难题。

简单来说,在农业项目实施前,乡村对村内所有资源进行了清理、确权和颁证。对于村民自己的资产,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委托制、合同制和个体制等任意一种合作方式来经营。同时,所有的农业项目,都由村民组织统一实施,让农民获得报酬的同时保证项目的质量。此外,村支两委与合作社合采用分线协作运行的模式,有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防止一股独大,形成有效制衡。组建产业合作社,按照科学的比例设计收益分配。所有分配,大部分都留给社员。

nEO_IMG_4.jpg

扶贫先扶智:开办三农学校

本着“政府引导、企业搭台、农民参与”的原则,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产业以葡萄、香桃、甜柿、脆李等高品质水果,庙池村打造的以现代乡村旅游和农业开发协同推进的农庄生态示范园产业已经逐渐成型。

看到这些变化,一大批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创业。庙池村村民李洪艾以前在家务工。“出去打工挣钱,除掉平时的吃住费用,一个月只剩两千块钱左右,勉强够孩子的生活开支,但是不能陪在家人身边是最苦恼的事情。”如今,他回到老家承包鱼塘,不仅保证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

“前几年种玉米,一年下来只能挣几千元。如今,我把自家10多亩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给予每年每亩200元补助,到年底还可以分红,国家补助的相关资金也属于我自己的,平时闲暇时间还可以给合作社打工挣钱,能在家门口上班感觉太好了。”另一位村民杨昌培吃到了其中的甜头。

为了更好的给返乡村民“充电”,村上专门改造了可容纳200人上课的农民夜校,还聘请了农业方面知名的专家教授亲自来授课,根据村民的需求进行技能培训。白天务工、夜里听课,已经成为了村民的一种习惯。

“扶贫先扶智,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素质,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培养一支新时代的农民队伍。”庙池村支书何文忠表示,庙池村夜校的授课老师主要分三类:知名专家、党政官员和村民委员会成员,培训内容包括素质教育、技术技能、文化知识、心理健康、婚姻家庭等。

“扶贫先扶智,夜校主要讲授文化知识、种植技能和国家政策。”何文忠解释说,通过夜校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素质,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培养一支新时代的农民队伍。不仅重塑农兄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领他们在“感恩、孝道、责任、诚信与自强不息”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学习、向上、进步为目的。

54岁的庙池村村民付春多次参加过村里举办的夜校。课上讲授的内容让他感觉既新鲜,又开阔眼界,“最主要是实用。”

“举例来说,通过听课,我弄清了农民合作社的股份制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让我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把家里的土地入了股,而不是出租。”付春告诉上游新闻记者。

记者手记>>

将“庙池试验”复制到各个地方

如今,庙池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优先务工惠及贫困户168人,村级集体经济规模达185万元。“接下来,我们还将建设冷链物流,建设区域性的品种研发中心、推广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同时依托互联网、电商和品牌策划,将庙池的农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冯久林告诉记者,对于未来的规划,他们想继续解决农村环境、农业产业、农户效益问题为出发点,走建设传统村落、发展生态农业、体验民俗生活的发展思路。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探索一条具有针对性、可以借鉴与复制的武陵贫困片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县(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故事、一人一历程”的山地农业发展体系。实现由村到单元向跨村跨乡跨区域的连片开发与合作升级。未来“庙池试验”有望复制到更多地方。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