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藏匿于市井的百年旗袍老店四代相传,部分空间作民宿 接待138个国家客人
10-04 10:31:0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蒋玲均介绍说:从她外婆,母亲,到她,再到助理小张,这家旗袍店,有了四代人的传承。如今,105岁的外婆已离世。

一件旗袍,几粒盘扣,从清晨起床后穿上,到晚上入睡时脱下,扣一粒扣子,定一个目标,解一粒扣子,解一个心结……

一粒盘扣,一个世界。伴随一连贯的扣、解,划过指尖的岁月悠远,是四代人执着、坚守的匠心。

敲锣打鼓

家里珍藏着的有百年历史的旗袍

这是一家隐匿在沙坪坝天星桥巷子中的百年旗袍老店,没有路标标识,没有广告牌。来来往往的人,即便就在楼下,不定能知晓这里。第二代传承人王学碧老太太说,他们家的旗袍不是每个人都穿得上,得讲缘分。有缘人,不远千里、万里,都能找到这里来。

王学碧坐在祖传的家具上回忆过去旗袍店门庭若市的时光

旗袍店在巷子的三楼,竹门紧锁,拉响垂着的铃铛,一如插入穿越时光的钥匙,一位身着旗袍的姑娘前来开门。拾阶而上,地面摆放着鼓,一侧高空放着锣。“敲锣打鼓!”姑娘递过来鼓锤,原来,这是来访者到旗袍店必有的仪式。这是他们的习俗,敲锣打鼓迎贵客,所来之人皆是贵客。

家里珍藏着的有百年历史的旗袍

走进旗袍店,琳琅满目的旗袍样品,上千件做工精良、风格不同的旗袍:锦缎、丝绸、麻纱、棉布,斜襟、滚边、盘扣、刺绣……留声机、古琴、书画……仿佛时光倒流。

旗袍世家的日常,不管老幼,365天旗袍着身

必有的仪式,除了敲锣打鼓,还有主人的热情拥抱。蒋姐姐身着墨色旗袍,满眼温柔,精致优雅。有人穿旗袍是特殊场合的秀,可一年365天,不管老幼旗袍着身,却是旗袍世家的日常。

一针一线

游走在手指与布料之间的针线,缝制出一件件美丽的旗袍

蒋姐姐是客人对她的昵称,她原名蒋玲均,旗袍店第三代传承人。她说,从她外婆,母亲,到她,再到助理小张姐姐,这家旗袍店,有了四代人的传承。去年,外婆105岁离世。

105岁的外婆离世前,四代旗袍传人四手相握

“你说,这个叫啥子……”进屋后,身穿蓝色旗袍的老太太,手拿一只竹编蜻蜓问我们。回答蜻蜓,老太太摇摇头,嘴一瘪:你不是我们那凼的人,我们西彭管这叫叮叮猫。

79岁的旗袍第二代传人王学碧特别喜欢别人叫喊她“王主任”

老太太就是旗袍第二代传人王学碧,今年79岁。从她记事起,父母都在做旗袍。“那时候旗袍都是给大户人家做。”不仅自己没机会穿,到女儿小时候,也没机会穿旗袍。“给客人做都搞不赢,还凑什么热闹……”虽然没穿在身,但看着案板上一件件量体剪裁的旗袍,蒋玲均从小耳濡目染,对旗袍着了迷。母亲没空帮自己缝制,用客人剩的边角料,她自己缝。“穿在身,得意得很。”

旗袍第三代传人蒋玲均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传统旗袍

采访时,有位客人来电话,下午就来取旗袍,蒋玲均戴上眼镜,一针一线,做最后的针线收尾,气定神闲,却又细致谨慎。从选料、量身、裁剪到手工,做一件旗袍很考究,每一步都要做好,整个工序多达上百道。“仅材料就有棉、麻、丝、绫罗等很多种。”蒋玲均说,做一件旗袍,需要15天。从外婆,到母亲,再到她,一直就是这个节奏,没有谁会更快些。

长期缝制旗袍,母亲王学碧的手指已严重变形

针线活儿日积月累,54岁的蒋玲均手指有些微微变形。母亲更严重,大拇指上下关节已成九十度直角。

关门生意

旗袍工坊里是传承人们忙碌的身影

经历山城从名流云集的时代到多元繁复的时尚之都,旗袍的繁荣、没落、重生……一城山水的变迁,也记载着山城女人的过去、现在。

旗袍上的每一粒盘扣都是蒋玲均用手工精心缝制

90年代考大学,蒋玲均报考服装专业。起初,想继续做旗袍,无奈没有市场,若只做旗袍,难以养家糊口,那时,各种服装都在做。前几年,她回归,决定专做旗袍,把祖传的旗袍手艺传承。

有着百年历史的留声机还能播放曲子

“我们做的是关门生意。”老太太王学碧说,她们的顾客都是代代相传,口口相传。在旗袍店内,有件古董级的留声机。“在我很小的时候,一位日本人送给父亲的。那时候父亲给他夫人做了身旗袍,对方很满意,就送了这个给我们。父亲爱惜得很,碰都不得准我们碰。”店里的这个留声机,即便岁月沧桑,依旧还能放出声,只不过声音,不再流畅。

旗袍店里保存的老式熨斗

在这里,还有很多老物件,老家具。老家堂屋的旧椅,外婆上世纪20年代的嫁妆……这些都保存完好。多数家庭,可能这些老古董早就不知踪影了,可是蒋家一直保存完好。蒋姐姐说,裁缝家庭很“财”,舍不得丢东西。即便现在,老母亲连矿泉水瓶子也要攒积下来。

138个国家的客人

上辈老人制作的古装戏服

穿旗袍的人少,年轻一代更是断层。蒋玲均早些年就在开始寻觅有缘的第四代传人,年轻人们最初热情高涨,可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热爱旗袍的小张姐姐如今是第四代传承人。

旗袍店第四代传承人小张在认真学习旗袍制作手艺

蒋玲均在外企工作的女儿因为自己没能延续母亲的手艺,而深感愧疚,她希望能为母亲在旗袍推广文化上尽一份力,于是,想到了开民宿的点子。

“民宿?是不是宾馆嘛?”

“不是。”

“那是啥子?”

“就是让陌生人来家里做客。”

“那咋得行,我旗袍折了(注:方言,意为丢)咋办……”当女儿提出开民宿的点子,蒋玲均有些懵。新与旧,过去与现在,是时间的错位搬迁,也是她的首次创新跨界。蒋玲均将旗袍工作室的一部分空间开辟为民宿,整个空间布局错落有致,安放着百年杨木老床,雕花镂空隔板,绘花屏风,山城长板凳……仿佛一瞬置身苏州小院,一瞬又回到巴渝山水间。令她和老母亲感到惊讶的是,这里竟很受欢迎。短短一年时间,这间隐藏在旗袍馆里的民宿,一下子吸引了两百多个来自138个不同国家的游客前来入住。既让游客在旅途中有不一样的体验,更让蒋玲均欣喜的是,这又能让旗袍文化得到弘扬。

蒋玲均在旗袍店里开启了“民宿”,百年雕花老床供客人使用

与来自五湖四方的客人相遇,是缘,也是倾其所有物质都不能买到的情谊。旗袍店内的雕花古床是不少小姑娘们的最爱,有梳妆台,有马桶间。“这是有位苏州客人赠送的。他把祖传的雕花古床邮寄过来,仅运费就花了上万元。”蒋玲均觉得这礼太贵重,客人坚信,古床呆在这里,能让它灵魂复活。

旗袍博物馆

墙上是客人的留言和涂鸦

住酒店也好,民宿也罢。能让客人随意在墙壁乱涂乱画“到此一游”的,恐怕只有这里了。民宿墙壁四周,各方客人来访,离去时,情谊浓浓,总会在此留上几笔。还有些有心人,回到家乡后,寄来各式摆件,为旗袍民宿增色。

旗袍店内已有上千件旗袍,从生活装,到晚装,新娘装,日常装,宴会装……

当旗袍从山城女子的生活中逐渐谢幕,蒋玲均想做的便是让旗袍继续书写山城女人的未来。

如今,这里正在申请打造旗袍博物馆,蒋玲均希望吸引更多热爱旗袍文化的人驻足,让全球旅人在花雕古床、琴瑟和鸣间了解中国文化,在与旗袍共眠的日子里触摸百年渝派旗袍的灵魂。

两件刚做好的旗袍在蒋玲均手中显得十分飘逸

现店内已有2000件展品,从生活装,到晚装,新娘装,日常装,宴会装……富有年代感的旗袍将在这里同框出镜。同时,还有外婆留下来的五六件古董级的旗袍也将一一展出。

王学碧喜欢在饭前小酌一杯

讲解员,无需外请。传承人是最好的讲解员。第二代传承人王学碧,爱喝白酒,爱搭飞白,常常与异国客人交流得眉飞色舞,你喝你的洋红酒,我干我的老白干,大家语言互不相同,酒精度数不同,但却毫不影响交流。情到深处,一个眼神就秒懂。

旗袍店制作的旗袍获得过不少荣誉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冉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