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菜农熊昌发和他的大棚蔬菜。
看哪里:丰都县名山街道古家店村
说哪样:种菜牛人带领全村致富
啥效果:平均每亩地的纯收入超过上万元
秋天的山沟里,一片白色的塑料大棚整齐排列在沟底,延伸向远方的天际。走进大棚,可以看到虽然都是种的寻常蔬菜,但长得却一点也不寻常:正常不到一米高的茄子,在大棚里却足足长了两米高,如同一株茂盛的树。别人家的茄子在正常季节9月份就已经收头,但这个大棚里的茄子到了10月,却依然随时可以采摘上市。
10月23日,重庆晨报记者来到丰都县名山街道古家店村,寻找这位闻名乡里的种菜牛人熊昌发,他通过自己钻研种菜技术,带动了全村一起种菜,让更多人致富奔小康。
远近闻名的种菜名人
记者来到丰都县名山街道古家店村群发蔬菜种植基地。
出租车到村口,记者随便找人一问熊昌发,发现他居然是当地名人,几乎人人皆知,纷纷给记者热情指路:“你问熊昌发?晓得,我们这里种菜的大户,出名得很。”
顺着一条下坡公路向山沟里走,远远就可以看见一个两面是绿色山坡的山沟里,一片白色的塑料大棚整齐地沿着沟底向下排列,大棚旁边,稀疏排列着村民的瓦房和波光粼粼的鱼塘。
在一个敞开的大棚里,几名戴着草帽的妇女正在弓腰除草。在公路边的草丛里,一名头发花白的中年农民正在一边抽烟,一边休息。他皮肤黝黑,浑身冒汗,上身只穿着一件深色粗布衬衣,脚上蹬着一双沾满泥土的筒靴,双手老茧纵横。
看见记者走近,他主动招呼:“我就是熊昌发,你就是从重庆来找我的记者?”老熊一边自我介绍,一边递过来一支烟。
老熊起身,拍拍裤腿上的泥巴,介绍他的蔬菜大棚。现在正值农闲时节,但每个大棚都没有闲着,里面依然密密麻麻生长着大量蔬菜,等待采摘上市,大棚里还有大量的丝瓜、番茄、黄瓜、辣椒、苕尖和藤菜等;在一个大棚旁边,两名工人正在将采摘的茄子、丝瓜洗净装筐,然后等到下午运往3公里外的县城农贸市场。
老熊说,基地里的大量蔬菜都开始收头了,他正在把一块刚铲除了茄子的大棚平整出来,先翻地,准备快速种上油麦菜,然后错峰上市。
老熊的蔬菜除了产量比其他种植户高以外,其特点就是采摘期特别长,别人3个月就采摘完成,不再生长,老熊的菜地里却还在结果实,让人羡慕。而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老熊说,都是自己吃亏吃出来的。
种菜连亏两年 他琢磨出解决之道
熊昌发55岁,初中毕业后,他就回乡种过一段时间的地,后来社会涌起外出打工潮,于是20多岁时他也跟着外出打工。
由于没有文化和一技之长,他只能做杂工,多年来也没赚到什么钱,便在2008年毅然收拾行李回家。“看到这几年蔬菜市场行情好,我就想利用地处城郊的有利条件,选择了以种植蔬菜为职业。”
没想到的是,种菜最初两年,不但辛苦,而且居然连续亏损。种菜虽然简单,但里面也有门道。他开始琢磨是怎样种植蔬菜赚钱,还是种植什么样的蔬菜赚钱的问题。
他特意深入市场调查发现,真正赚钱的蔬菜不仅品质要好,更要选择好早中晚熟、新优特的品种。“蔬菜种得好仅仅是一个方面,关键是要卖得好,这里面就包含经济学知识。同样的蔬菜,早上市几天,价格可能贵几毛钱一斤,上市晚了,大家都在卖,就难保不跌价。”
熊昌发不禁茅塞顿开:“原来种菜虽然风险大,但也蕴藏市场商机,只要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有钱可赚。”
2012年,熊昌发彻底改变观念,思路由怎么种植蔬菜变为要种植什么蔬菜。他跑遍了县城的种子店,不厌其烦地向店主咨询各类蔬菜品种的生长特性、适生范围、抗旱抗病能力等。经过对比分析,结合当地实际,他最终选购了一款叫香丝瓜的蔬菜种子。
“据店主介绍,大棚香丝瓜一般3月上旬栽种,4月中旬开始采摘,可持续到11月中下旬才结束,其间至少有7个月属于正常采收期,亩产量高达4万斤以上。”熊昌发毫不犹豫地买了3亩地的种子。
果然,如种子店老板介绍的那样,进入4月初,3个大棚里已生机盎然,每根藤蔓上都开出了粉黄的小花,随着这些小花先后萎谢,花蒂上次第长出毛乎乎极小极细的瓜芽。几天后,这些瓜芽开始慢慢变粗变长,长成了嫩绿的丝瓜。见此情景,熊昌发会心地笑了。
第一批香丝瓜采摘上市,却没有给他带来预想的收益。许多市民只当它是普通的丝瓜,给出的价格也是普通丝瓜的价。任凭他唾沫飞溅地解释,也没有人愿意买账。
最后,有业内人士给他指点迷津说,这种香丝瓜品质好,应该销往宾馆、酒店等高档场所,而不是摆在农贸市场贱卖。听了这话,他才如梦方醒,立即调整销路,四处向酒店、餐馆推销。渐渐地,熊昌发的香丝瓜有了销售渠道,许多酒店、宾馆还打电话向他预订。
国庆节长假期间,香丝瓜最贵时每斤批发价超过5元,平时最便宜时每斤也在3.5元左右。仅仅是种植这一季,就采摘香丝瓜4万余斤,除去成本,仅丝瓜一项,至少收入超10万元。
菜地里的土专家 一人种菜全村学
古家店村的村委会主任郎平说,从2012年开始,同村的一大批农民跟上来模仿,“村民们看老熊怎么种,他们就在旁边学”,村里的大棚数量大幅增加,从老熊家的20多个大棚很快就增加到200多个,有18户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加入了种菜的行列,直接带动了村民们的脱贫致富。
面对村民们的模仿,老熊没有任何不满:“市场这么大,再多也容得下。我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面对周边村民的请教,老熊总是有问必答,种菜的技术和诀窍也从来不隐藏避讳。
种菜的人多了,供应量也会增加,为了避免蔬菜集中上市时相互杀价,老熊又开始琢磨种起反季蔬菜,“只有人无我有,才有竞争力。现在我的蔬菜都要比别人家的早上市,晚收头,而且产量还高许多。”
老熊说,虽然自己文化不高,但喜欢钻研,自己每年专门自费订阅几百元的农业书刊杂志,晚上有空还看农业电视节目,用手机上网,从中学习经验和技术。
如何既让蔬菜的产量高,抗病能力强,而且采摘周期长呢?沉思了许久,老熊有了一个主意:能不能像树木一样嫁接杂交。
老熊说干就干,第一个实验品种就是茄子,他找来两种不同的茄子种子,自己育苗,等到有几厘米高时,从苗圃里移栽出来;等长到10厘米高时,他就把两株高度相似但品种不同的茄子苗进行嫁接,一个用头,一个用尖。
一个多月后,原本打算看他笑话的同行们失望了,新嫁接的茄子品种吸收了两个品种的优点,长势良好。让他们更加惊奇的是,嫁接的茄子不仅高度超过正常的茄子一倍多,而且产量特别高。在一个大棚里,记者看到这些秋天的茄子挂满枝头,让人惊奇的是,大棚的茄子枝干居然比人还高,高度接近两米,直接接触到大棚的顶端。
而一株老熊嫁接后的茄子产量更是可以达到别人正常品种的三倍,“别人一株茄子可以产茄子30斤,而我的茄子一株可以产80斤以上。”
除了产量高,采摘周期还长。“我的茄子比市面上正常的茄子提前一个多月上市,而且结束也晚了两个月,仅这一头一尾,我就比别人多赚一倍多的钱。”
看到老熊嫁接品种成功,村里的菜农们纷纷叹服,对老熊的技术不再怀疑,纷纷效仿,老熊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学,很快让古家店村的蔬菜种植名扬全县。
在熊昌发带领下,目前当地大部分村民都回乡种菜,村里的种植户已经超过50户,平均每亩地的纯收入超过上万元,许多村民实现了致富,家家户户都在县城买了房子,过上了农村上班,城里生活的日子。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范永松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