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明年起重庆水生生物保护区10年禁捕 会影响老百姓的“餐桌”吗?
11-14 18:04:2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1月14日,重庆市林业局、江津区人民政府联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的米帮沱码头开展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活动。“这些鱼游得好欢!”伴随着围观市民的欢呼声,10种鱼类共计50万尾鱼苗被送入江中。鲜活的鱼苗蹦跳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不一会儿就不见了身影。

1.jpg

10种鱼类共计50万尾鱼苗江里撒欢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次增殖放流活动是重庆新一轮机构改革、重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转隶重庆市林业局管理后开展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

本次放流的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重庆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原鲤;长江特有种类厚颌鲂、华鲮,以及常见的大鳍鳠、中华大刺鲃、长吻鮠、鲢鱼、鳙鱼共10种鱼类共计50万尾。

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开发利用累积程度不断加剧,长江已经超过了长江生态系统的承载极限,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流域内不少水生生物都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白鳍豚、白鲟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物种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由于长期受到多种人为干扰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已经严重衰退。这次增殖放流活动,将会对保护区重庆段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和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完善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解决部分水域富营养化问题,净化水体,改善水质。”该负责人说。

放流活动中,西南大学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专家姚维志教授也来到现场进行了技术指导和科普宣讲。姚维志表示,目前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有数据显示,长江流域自然资源捕捞量1954年曾高达42.7万吨,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下降到20余万吨,而近几年捕捞产量维持在10万吨左右。“保护长江生物资源,修复长江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姚维志说。

明年起重庆水生生物保护区10年禁捕

事实上,为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重庆正在采取措施。今年9月,重庆市农业农村委、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人社局印发了《重庆市长江流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   

方案要求,2019年12月31日前,重庆水生生物保护区率先完成渔民退捕,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包括4个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3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涉及九龙坡、江北、南岸、渝北、巴南、涪陵、长寿、江津、永川、合川、彭水、酉阳、大渡口、奉节等14个区县。   

除保护区外的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方面,方案还要求在2020年12月31日前,重庆境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完成渔民退捕,2021年1月1日零时起,暂定实行10年禁捕,涉及江津、九龙坡、大渡口、巴南、南岸、渝中、江北、丰都、忠县、石柱、万州、云阳、奉节、巫山、酉阳、彭水、武隆、涪陵、合川、北碚、渝北、沙坪坝等22个区县和两江新区。

此外,方案还要求2021年12月31日前,在我市除水生生物保护区及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以外的水域,也要完成渔民退捕。从2022年1月1日零时起,暂定实行10年禁捕,涉及除渝中区以外的区县所有河流(不包括河流形成、流经的水库)。    

10年禁渔不会影响老百姓“餐桌”

也许有小伙伴担心,长达10年的禁捕期会不会让大家的生活饮食受到影响。对此,姚维志明确表示:“不会!”

姚维志说,从目前的水产品供应来看,野生鱼类只占极小的比重,养殖鱼类完全可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相较于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如今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微乎其微。因此捕捞渔业退出长江不仅不影响老百姓吃鱼,反而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姚维志以餐桌上最常见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例,他介绍,这四种鱼的自然繁殖能力比较差,青鱼需要7-8年,草鱼是4-5年,花鲢也是4-5年,白鲢是3-4年,“‘四大家鱼’在长江流域的自然水体中比较少,基本上都是人工养殖,而且用来育种的亲本培育和我们平时吃的鱼,是两个概念。单从吃鱼的角度来看,长江流域10年禁渔不会有影响百姓的餐桌。”

姚维志还表示,目前有些市民觉得吃野生鱼的口感跟好,是一种上档次的享受,这种想法其实没有必要,“首先从营养价值来看,野生鱼和养殖鱼没有太大差别,而且养殖鱼在严格管理下,食用的安全性更高。”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