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腾的舞狮,喧天的锣鼓……1月20日,年味越来越浓了,在渝北区大盛镇的农家院坝里,村民们齐聚一堂迎接“大喜事”。青龙村1组的叶善芳领到了一本红彤彤的“股权证”,脸上乐开了花。
△“合作社”成立活动现场
当天,渝北区首批3个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统景镇东河畔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大湾镇金凤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成立,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60多岁的村民当上了“股东”
61岁的杨三全,是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的村民。一大早他就出门了,穿上专门准备的一件黑色西装,里面套了件衬衫和毛线背心,看上去精精神神的。“骑摩托来会场的路上有点冷,但心头热和,激动得很!”
杨三全和老伴两个人有2.33亩土地,以前就种点苞谷、麦子。现在老两口都60多岁了,也没有精力种地,土地慢慢撂荒了。
“听村干部讲,全村都要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拿出土地和资金入股能享受分红”,杨三全说,“我对村头的规划充满信心,自愿把土地和5000元积蓄入股合作社。这下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我们也变股东了!”
对村委会满心的信任,得益于杨三全看到的家乡变化。近两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变成了梯田,柑橘树挂果了,房子越修越漂亮,村民也越来越有盼头。
在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成立大会现场,新当选的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与股东见了面;渝北区委书记唐川等渝北区领导为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揭牌。
△合作社股东拿到股权证
杨三全、叶善芳等村民代表,都领到了“股权证”。“这解决了我们老两口的大问题,相信以后荷包会越来越鼓,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杨三全高兴地说。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本社名称: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
“本社主要业务范围:农资采购供应、农机农技服务、资金互助服务、劳务服务,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开展农村民间工艺及制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等。”......
现场,《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章程》《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管理制度》等告示信息,清楚地呈现了渝北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改革思路、创新举措、运作模式等情况。“三社”即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三大主体。
△机械化作业
渝北区“三社”融合发展的创新点,是“一社三部”的组织模式。
具体来说,“一社”即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按照整村推进原则,动员广大农户(尤其是贫困户)以土地和资金折算股份入股的方式,建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三部”即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下设的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资金互助部。
其中,资金互助部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2019年,渝北区12个试点村,共发动群众5801户累计土地入股18501.44亩、资金入股1245.9万元,用于解决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村民在田间劳作
”渝北区一直在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走‘三社’融合发展之路,是破解这个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渝北区委书记唐川表示,以传统农业主导的农村,很多“鸡窝地”“巴掌田”得不到整合,零碎的地多,承包的地少,很难发展起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而且价值不高、效益不好。造成的后果就是,农村的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撂荒的土地越来越多。留在农村的老老小小,如果请劳动力又增加了农业成本。
“三社”融合,可以破解当前农村哪些深层次矛盾和难题?
一是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二是解决“种地不赚钱”的问题,三是解决产、供、销脱节的问题,四是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五是解决农民与集体关系不紧密的问题。
“成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重点在于‘生产互助’”,唐川提炼出了其中的“关键词”,“单家独户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三社’融合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综合实力。这个办法究竟行不行?我们先行先试,用时间来说话。”
“渝北区正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而且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围绕‘双十万工程(十万亩经果林、十万亩生态林)’,积极推进‘三社’融合”,渝北区长谭庆介绍,首批3个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成立,标志着渝北区聚焦“三变”改革、促进“三农”发展,创新推进“三社”融合发展蹚出了“新路径”、创出了“新机制”。下一步,渝北区将在农村全面推进“三社”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