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人们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包袱”。如有的患者心存恐惧或过于悲观,有的隔离者过于紧张、担心,有的未感染者出现了抑郁、焦虑、疑病、强迫、冲动易怒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和疏导,就可能日益加剧,导致不良后果。
打好“心理战”,才能无惧战“疫”。从某种意义上来,关注人群心理变化,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各个群体的心理疏导工作,构筑全民心理防线,也是增强全民“免疫力”、战胜疫情的重要举措。想方设法引导各群体客观冷静对待疫情,建立必胜信心,有助于避免“草木皆兵”的恐慌,减少不理性行为引发的矛盾冲突,从而助益防疫大局。
疫情期间关注大众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也是对治理能力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各地各部门应积极主动做好人群心理健康的评估,建立心理健康反馈干预机制,对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众,要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指导或心理危机干预。如通过家人谈心、干部沟通、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疏导等途径强化心理辅导措施,帮助其通过规律生活、休息放松、运动疏解、音乐舒缓等方式,稳定情绪、缓解压力、调适身心、解除“包袱”,继而从容战“疫”。
重庆日报评论员 饶思锐
原标题:疫情期间 心理疏导莫疏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