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镇贫困户饲养的林下鸡。通讯员赵武强摄
3月上旬,小林镇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中订购土鸡。
3月20日,正逢春分。铜梁区小林镇的不少养鸡农户又开始新一季的忙碌:清理圈舍、购买鸡苗、联系饲料……受疫情波及,小林土鸡曾一度出现销售困难,但在各方努力下,上万只扶贫鸡最终销售一空。
针对“插花式”贫困户,小林镇通过生态养殖、创新销售渠道、打造品牌等下足了真功,使“扶贫鸡”成了“品牌鸡”和鼓起村民腰包的“发财鸡”。去年,当地扶贫鸡为村民们带来近100万元现金收入,其中,贫困户出售的数量占比近四成。
转化思路
让养鸡成一项稳定的生意
趁着天气晴好,庆云村17社的建卡贫困户叶兆忠正忙着为鸡圈消毒。“昨天,最后12只鸡卖完了,把圈舍收拾干净,好进下一批鸡娃。”52岁的叶兆忠笑着说,去年的扶贫鸡让自己赚了两万多元。
小林镇是铜梁偏远山乡,过去全镇有建卡贫困户130多户,经过努力全部脱贫。分散在4个村社的建卡贫困户中,有68户深度参与到“扶贫鸡”的养殖中,这些天来,他们像叶兆忠一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养鸡事业。
“分散贫困户的脱贫巩固,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只能另辟蹊径想办法。”小林镇党委书记涂伟生称,养鸡脱贫见效快,但具体的养殖、销售思路需要更新换代。
“过去,农户养鸡主要是自给自足,小而散既无法稳定供应,价格也上不去。”涂伟生介绍说,在实践中,当地摸索出了一条大户和村社干部带动养、新型销售渠道牵头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插花式”贫困户一起发“鸡财”。
大户带动
降低养殖风险提升供应质量
起初,小林镇也尝试了发放鸡苗,但发现效果不好。“数量和质量保证不了,养出的鸡只能算一次性买卖。”在去年4月的一次走访中,涂伟生与自己联系的建卡贫困户秦云珍聊天时,了解到大家对养鸡的“三大顾虑”:缺技术、没本钱、怕卖不脱。“以往养殖的数量少风险可控,可一旦上规模,技术、本钱和销售等短板放大,搞不好一次就赔了进去。”
为打破贫困群众顾虑,小林镇对症下药。镇村干部找到了华寿村的鸡苗孵抱大户张明峰,希望其发挥专长带动贫困户增收。随后,张明峰牵头成立了华沃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的生态养殖标准,对于没有本钱和技术的贫困户,社里负责指导技术和包销售,镇里则补贴50%的鸡苗款。
有些贫困户仍然有担忧,村社干部们就带头养殖,华寿村村主任张正良一批就养上几百只。为降低农户风险,合作社还统一将鸡娃饲养至强壮后,再交给养殖户育肥,最后保底回收销售。一系列下了真功夫的举措,打消了贫困户的顾虑,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
此外,小林镇与合作社还积极组织养殖户们参加最新技术培训。去年,镇上130多户建卡贫困户全部加入进来,其中养殖规模较大的有68个。5个多月后,全镇上万只毛色光亮的优质跑山鸡分批上市。
培育客源
供与销常态化打响扶贫鸡品牌
小林土鸡品种为东坡肉鸡,其毛色光亮、体格健壮、肉质细嫩。去年上半年,经由镇村干部和镇上“晓霖捎客”电商平台的推广,第一批试销到铜梁城区的“扶贫鸡”大受欢迎,成为当地梁山鸡、板栗鸡、酸菜鸡等特色餐饮名店的专供鸡。
去年底,近万只扶贫鸡大量上市,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让其销售量骤降。小林镇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为贫困户想办法。通过对接城区各小区、机关食堂等,销售了一部分;对口联系该镇的铜梁区纪委、中国银行、区党校、区司法局也伸出了援手。接到订单后,镇村干部与合作社骨干就自己到贫困户家中取货,再利用进城时间配送到客户手中。
华寿村8社贫困户曾祥芳的150只东坡土鸡,经由这样的销售接力,一下子就进账4500元。“疫情无意间推动我们与小区家庭建立了直接联系。”张明峰说,目前,他们已培育成熟了机关单位、餐馆、电商平台和小区家庭四大客源。
目前,小林镇正在推动华沃养殖合作社扩大孵抱量,以支撑贫困户扩大养殖规模。该镇计划用3年时间,达到年出栏20万只品牌土鸡,带动更多农户共发“鸡财”。
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原标题:铜梁区小林镇扶贫下真功——“扶贫鸡”成了“品牌鸡”“发财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