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被誉为制扇王国,扇文化也在中国源远流长。重庆市开州临江镇绸扇是渝东北知名传统手工业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临江绸扇不但有携带方便,经久耐用的实用功效,其考究的制作,图案优美,也极具文化价值。
在《开县民间文化》一书中这样介绍:临江香绸扇,趋炎迎清凉。白竹作骨架,绸锦为素状。轻摇似蝶舞,重摇满屋香。名人题字画,珍品箧中藏。
在开州区一制扇世家家中,收藏了一本来自于清光绪年间的古扇画谱。画谱目前的主人名叫邓尊建,他收藏的这本线装宣纸古本画谱,形态方正,长宽约一尺,保存较为完整。黄色宣纸制作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十竹斋书画谱”几个大字。
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但画谱里的石榴、兰草、荷花、梅竹等水墨画鲜艳依旧。一诗一画的格局造册都精工细巧,寥寥几笔,或细描勾勒,或浓墨点染,造型生动形象,诗画充满灵气。翻过封面,里面是一篇有关该画谱的序言:“王宰十日一山五日一石,岂肖形之难哉?山有情,石有态,磅礴得之为难耳……”画谱的落款为:“光绪己卯夏至日,元和邱瑞麟玉符甫谨识。”所以,这是一本有着142年历史的珍藏。而画谱作者所题诗句,笔走龙蛇,或隽永清秀,或凝重高雅,实为画谱精品。
邓尊建说,这本画谱是祖传的宝贝,从小便成为他反复临摹的绘图范本。现如今,他偶尔也会翻开看看,从中寻求到创作的灵感。
邓尊建的创作室面积不大,却是“五脏俱全”。制作折扇需要的器具和设备繁多,扁刀、刮刀、蔑刀、锯子、匀刀、卡具、铁锅、油桶、毛刷、裁剪纸刀、铁板刷、晒扇架等一大摞,他这里都有。
在案台之上,邓尊建手执毛笔,凝心创作。只用了两三分钟,一幅颇有神韵的“虾趣”便跃然扇面。
现已年过六旬的邓尊建是临江油纸扇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其祖上三代都是制扇匠人。邓家三兄弟创立了扇子作坊,曾是临江的“名招牌”!据邓尊建介绍,香绸扇选用山涧的优质凤尾竹、上等丝绸为材料,采用传统削、钻、刮、漂、浆等72道手工、手绘、手书工艺精雕细凿而成,获得过省市级“优秀产品”、“消费者喜爱商品”等称号。
关于临江香绸扇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相传,临江镇当地一个名叫童茂恩的青年在湖北武汉当兵,发现每到夏季,当地群众都会用一种竹子和涂有桐油的纸做成油纸扇来降温,他便将这门手艺带回了临江镇。
但当时的香绸扇桐油味道大,1989年,由四川美院提供技术支持,在油纸扇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经过漂白和上香工艺处理后,改良之后的香绸扇不仅变得更美,而且散发着淡淡的黄桷兰香。一时间“洛阳纸贵”,香绸扇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什物。
但香绸扇的发展并不是顺风顺水。据邓尊建讲述,曾经有段时间,传统手工工艺费事费力,致使扇子价格上涨,销量则呈下滑趋势。作为一大家子人养家糊口的手艺,大家纷纷担忧是否要放弃这门营生另谋出路,后来召开家庭会议商议,一连讨论了几天,后来当家人拍了板,决定咬牙坚持下去。
“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莫玩格。”邓尊建回忆说,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油纸扇风靡一时,是老百姓消夏避暑的绝佳物品,家家户户人手一把扇子。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香绸扇最为盛行,每天都有各个区县的车子停在扇厂门口排队等候,待包装完整后一车一车地运走。
如今的香绸扇,高贵典雅、清香怡人,既保留了传统手工艺原始自然的古朴之美,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扇文化内蕴,是集消暑、装饰、鉴赏、收藏等于一体的佳品。不仅成为开州人引以自豪的“开州三绝”之一,也成了外地人来我区旅游时最喜欢购买的纪念品。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手工工艺潜隐于物件上的温情与灵魂,是难以在流水线复制的商品上嗅到、触摸到的。不过由于制扇过程复杂而精细,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锻炼,会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坚决不能让这项传统手工艺失传!”邓尊建表示,自己作为一名传统手工匠人,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还要发扬光大,深耕文化,加强对产品的定位和对品牌的包装,努力经营、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香绸扇会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一道更加珍贵的“开州名片”。
来源:华龙网、开州新闻社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