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走出“只看考分”的误区 重庆该如何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
02-08 07:05:26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消息,2月5日,重庆市2020年度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科技小能手评选结果出炉,全市共56人获奖。其中,重庆市南开中学校周靖翔等9名学生获得“小科学家”称号,重庆市人民小学王益之等19名学生获得“小发明家”称号,南岸区弹子石小学校吴姝蓓等28名学生获得“科技小能手”称号。

近年来,我市在创新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但仍面临专业化师资不足、急功近利、培养合力不足等问题,应从哪些方面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相关专家表示,下一步将着手创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成长记录档案,避免高分低能,引导学生和家长走出“只看考分”的误区。

困境

创新教育面临三个问题

“科技进步靠创新,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需要从小培养。但是,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教科院创新教育研究人员杨颖说,我市青少年创新能力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重庆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一是专业化师资不足。一方面,不少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将精力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深入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学具有创新课程开发实施能力的教师比较短缺,一些学校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培训次数少,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

二是人们对创新教育的理解有偏差,存在急功近利现象。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将培养创新人才与科技竞赛活动划等号;部分家长将参与创新人才培养视为“高考加分”“直升名校”的快捷通道;少数家长更是表示,如果对升学没有好处,不会同意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忽略了“求学问道”的初衷。

一些小学有声有色地开展了科技实践活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活动,但是不少学生一到中学便失去了“相关的土壤”。一位初中生称:“学习的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参加类似的活动了。”

三是培养合力不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有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和优势,而中小学则面临创新人才培养设备缺乏、经验不足等问题。

“一些中学不太重视学生动手实践,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用PPT替代,有的中学连实验室都没有。”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称。

实际上,重庆具有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有102个高校重点实验室、3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百个科研院所和数千个高科技企业,还有重庆一中、南开中学等一大批从上世纪50年代就陆续开展创新教育的优质中学。

尝试

让中学生到大学实验室动手体验

近年来,重庆在创新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比如自2011年开始,重庆在全市9个区县、22所优质高中和10所在渝高校,联合启动“雏鹰计划”。

“雏鹰计划”是在普通高中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潜质且学有余力的高一年级学生,以普通高中和本科院校联合指导创新教育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为主要方式,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学习任务同时,完成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学习。

近日的一个中午,重庆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硅藻本科生创新团队实验室里,来自重庆一中高二年级的学生赵晨皓和吴一壮在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育新的指导下,正在进行“硅藻复合材料转化”的实验。

“让中学生到大学实验室进行浸入式体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对相关的学科有真切的感受,这是重庆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的一个尝试。”张育新说。

据了解,“雏鹰计划”每个培养周期为两学年,学员在“三地”进行学习,即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参加通识培训,在高中学校参加专项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辅助性课程学习,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实验室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并由市教委成立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对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重庆累计培养“雏鹰计划”学员3029人,取得研究成果868项,380多名学员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范围,学员参加科创活动获得表彰奖励620余项。

此外,我市连续10年在全市开展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科技小能手评选活动,培养普通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普通中小学生核心素养。

“今年渝中区有8名学生获得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科技小能手称号。”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通过市区两级相关科普教育评选活动,该区已形成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校园科技节为主要载体,以区青少年科学活动中心、区青少年创新学院、街道社区科普活动室和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室为主要阵地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激发中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种下了科学的种子。”重庆一中技术教研组组长李麒麟说。

建议

解决“有用”和“有效”的矛盾

“解决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有用’与‘有效’的问题是破解创新人才培养‘难’的一个重要抓手。”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手创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成长记录档案,为高校自主筛选人才提供参考,避免高分低能,引导学生和家长走出“只看考分”的误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同时,青少年创新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更多的重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龚成斌说。

“要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造。”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创建创新教育试点校、创新教育示范校、创新教育基地校,创新示范实验室、创新基地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活动,通过科技创新小论文、小创作、小发明、小课题等科普活动给广大青少年种下“创新种子”。

重庆日报记者 匡丽娜

原标题:直面专业化师资不足、急功近利、培养合力不足等问题—— 重庆该如何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