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下游古称“渝水”
故重庆有“渝州”“渝城”之称
而渝城独以渝水名
不以江水名(古之“江水”特指长江)
足见其于重庆城与重庆人的地位
尤其是自合川纳涪、渠之水后
嘉陵、涪、渠三江
激荡云雾、缙云、中梁三山
(三山皆为华蓥支脉,自重庆城区西北向西南延伸、展列)
成沥鼻、温塘、观音三峡
出峡后又曲流九转环抱三北
(北碚、渝北、江北三区)
终成渝城百里上风上水之大形势
两千里嘉陵水
一百里入城流
山水城”三生“有幸
(“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
天地人一生命共同体
当真是
渝水造渝城
1 渝水入渝州
嘉陵之水
源于秦巴、岷山腹地
流经陕、甘、川、渝
于合川汇涪、渠二江后
挟几近半个盆地之水进入重庆城区
(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渠的流域面积占到了四川盆地面积的一半)
绘就嘉陵江小三峡至朝天门间百里山水画卷
其源北起秦陇
(嘉陵江有东、西二源:东源自秦岭,为陕西凤县东峪沟;西源自岷山,为发源于川甘交界郎木寺的白龙江。一直以来,人们均以东源为正源,但实际上,西源白龙江的长度和水量都远超东源)
自盆周岷山、秦岭、米仓等山地进入四川盆地
至四川广元为上游
其间山势峥嵘、河谷深切
广元至重庆合川为中游
河道蜿蜒于盆地之丘陵区
地形由深丘逐渐过渡到浅丘
江面开阔、曲流发育
合川以下为下游
嘉陵江干流在合川城区纳渠江、涪江后
即劈开云雾山
从盆中丘陵区转入盆东平行岭谷区
随即进入重庆城区
(这里的城区指重庆中心城区九区)
最终于朝天门汇入长江
∇嘉陵江流域地貌图
合川至重庆城区间的嘉陵江下游
又可分为上、下两段
即小三峡段和曲流半岛段
∇嘉陵江重庆城区段简图
小三峡段始于合川、北碚交界处
嘉陵江自西北向东南
接连横切云雾、缙云、中梁三条背斜山脉
形成沥鼻、温塘、观音三个峡谷
是为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
(对嘉陵江小三峡的形成,主流观点是嘉陵江属于先成河、叠置河,即先有江,之后在造山运动下,云雾、缙云、中梁褶皱在百万年间缓慢隆升,江水下切速度大于山脉隆起速度,最终形成峡谷)
出得小三峡后
嘉陵江进入中梁、龙王洞及铜锣
三条平行岭间的开阔宽谷浅丘区域
流向也转而与山脉走向总体平行
山水相伴、蜿蜒南下
过磁器口、中渡口后转而东流入大江
其间多河曲与半岛
是为曲流半岛段
2 三峡钟奇秀
在长江诸多支流中
嘉陵江水量次于岷江
长度次于汉江
但其流域最广、风光最秀
而这集山、水、峡、泉、沱诸景于一身的
沥鼻、温塘、观音嘉陵江小三峡
便是其秀美风光的荟萃者
曾舟行小三峡的唐代诗人陈子昂
就称赞这里
既有“奔涛上漫漫,积水下沄沄”之秀美
又有“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之幽深
(陈子昂《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东阳峡即温塘峡)
∇小三峡峡谷风光
小三峡之奇秀
源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
∇小三峡形成示意图
嘉陵江小三峡属典型的背斜构造低山区
峡内背斜剖面展露
岩层褶皱扭曲、构造奇特
有“天然地质标本陈列室”之称
其中沥鼻、观音二峡以出露石灰岩为主
岩壁有多级孔隙、溶洞发育
(沥鼻峡即因峡内有溶洞形似鼻孔而得名)
∇观音峡中的背斜构造。 图@李静 摄
储存在背斜内的深层地下水
沿纵横交错的岩溶孔隙通道运移
经大地热流加热后又上升
在江水切出的峡谷断面裂隙处涌出
便形成了著名的温泉
因此
小三峡正是温泉最集中、最优质的区域
尤其是中间的温塘峡
(又称“温汤峡”,自古即因温泉出露而得名)
峡内泉如汤涌
以“北温泉”之名蜚声中外
被誉为重庆温泉之冠
∇北温泉形成的机理示意图
岸上热气氤氲的温汤
与一江嘉陵碧水相伴
“两崖环抱法王居,峡邃林深静有余”
(明代诗人刘道开诗)
北温泉的幽美
早就为历代诗人所称道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北温泉公园
除北温泉外
温塘峡中还有一众野温泉
枯水期峡内嘉陵江水位下降
汩汩温泉便自岸脚岩缝涌出
成为这江水对人们的又一馈赠
∇温塘峡左、右两岸的野温泉
除了自地下涌出的温泉
每逢雨后
股股白水也会自山上汇流而下
它们或从山涧急流而出
或自崖顶高台跌落
或先随落水洞遁入地下
复自峡壁溶洞逸出
形成一挂挂银链般的瀑布
∇山涧中流下的溪水
而在峡谷的两端
由于入峡口壅水顶冲
出峡口水流势能宣泄
都使得江水激流回旋
百万年来不断掏蚀两岸岩层
又造就了“沱”这一独特的水文景观
∇出峡口的沱及其形成示意图
∇温塘峡出峡口的大沱口 。图@张海鹏 摄
小城北碚也位于这小三峡里
在温塘、观音二峡间的嘉陵江中
马鞍山余脉延伸入江
形成巨大的基岩碚石
(碚石又称“白鱼石”。马鞍山处于温塘峡与观音峡背斜所夹的北碚向斜中心区域,岩层受两侧挤压力最大,致密不易侵蚀,经年累月便形成向江中延伸的巨石)
这也是北碚得名之由来所在
∇缙云、中梁两山间的白鱼石(碚石)。制图@何俊
白鱼石原与江岸相连
后为疏通航道
碚石中间一段被炸毁
仅留一座孤岛矗立江中
∇航拍白鱼石(碚石)
布满碚石的篙洞、纤痕,见证了昔日嘉陵江的繁华
3 曲流抱福地
出得小三峡的观音峡
嘉陵江水便进入宽谷浅丘区域
在与中梁山脉相伴南流的同时
嘉陵江河道得以更加自由地弯曲、摆动
随着地壳的持续抬升和江水的不断下切
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深切河曲地貌
造就蔡家、礼嘉等一众半岛
成一江两岸之山川形胜
∇礼嘉蔡家等大小半岛
不同于小三峡的秀美与景观的多样性
该段嘉陵江景观除了大尺度的曲流与半岛
当以数量和种类众多的江滩为胜景
(江水在丘陵地区水流变缓,不同粒径的碎屑随水动力减弱而逐渐沉积,从而形成江滩。嘉陵江重庆城区段两岸江共有滩20余处)
∇嘉陵江重庆城区段江滩分布图
根据成因及组成
这些江滩又分为基岩滩、卵石滩和沙滩三种
(重庆属长江水系上游河段,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大于沉积作用,故自然状态下的江滩数量为基岩滩>卵石滩>沙滩。近年来,受三峡水库回水影响,该段嘉陵江在蓄水期的水流流速减缓,有利于两岸细沙沉积,沙滩的数量和规模有所增长)
基岩滩均为砂岩
其出露与否主要受岩性控制
巨厚砂岩坚硬耐冲刷
常突出于江中或岸边形成基岩滩
∇礼嘉江岸,厚层砂岩形成的基岩滩
滩上基岩受急流夹杂着碎屑和砾石的冲刷、磨蚀
划出参差错落的纹理、沟壑
还有的则在岩石上回旋
钻出一个个水蚀洼凼
俗称“壶穴”
∇水流侵蚀冲刷下形状各异的岩石
∇基岩江滩上的壶穴
在这些基岩江滩上
还有“岩”和“石”这两种特殊的景观
其中
“岩”是基岩上生长出的成片石壁
其典型代表是磁器口岸边的“架高来”石壁
以及对岸顺水寺的石壁
“石”则是从基岩上剥离后留在岸边的巨石
典型代表是牛角沱附近江右岸的纱帽石
∇顺水寺砂岩石壁
∇见证重庆母城发展的“历史文化名石”——纱帽石
卵石滩则是江水在曲流状态下
受惯性离心力作用
表流和底流形成的单向环流冲刷凹岸
并掏送卵石运移至凸岸堆积而形成
(凹岸也会存在少量砾石滩,多是由特定的河床形态所决定)
∇弯曲河段环流
卵石滩上散布的卵石
由于岩性及色素离子的种类、含量不同
会呈现出多样的色彩
或红、或黑、或青、或白
如散落的万斛珠玑
∇石马河桂花园渡口旁的卵石滩
沙滩与卵石滩形成的机理相同
但由于沙粒粒径较小
仅能沉积于少数水流更为平缓的水域
如江沱区域的白沙沱、凤栖沱
凸岸河段的江北嘴、石马河桂花园等
伴有特征性的波纹以及交错层理结构
细沙绵绵、宛若海沙滩
∇凤栖沱江岸沙滩
4 百里秀江城
嘉陵江从沥鼻峡入城
(“城”,即重庆中心城区)
至朝天门两江交汇处
正好百里
绘出这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
就是这蜿蜒着的一江碧水
以巨川而不失温润
山泉相映、水岸交融
沙平落雁、石幽飞鹭
芳草萋萋、水木葱葱
滋润出这天人之城
∇蔡家江滩的灰鹭
∇石门大桥下石梁上的白鹭
尤当三五月、春夏之交
三峡水库水位消落
上游来水减少
江边藏匿许久的江滩便会显露出来
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金海湾滨江公园江滩上郊游的市民
∇嘉陵夕照江滩美 。图@王岚 摄
此时的江滩
没有了夏季汹浑的洪水
没有了冬季湿冷的江风
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下
一江碧水格外清澈
孩童们肆意戏水、挖沙嬉闹
俨然一个个儿童天堂
清秀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本底
以及近年来“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等系列工程的加持
嘉陵江的水更清、岸更绿
一个个滨江公园
及亲水平台、步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休憩
凤栖沱码头至朝天门之间
还开通了观光轮渡
人随舟行、步移景异
两岸城市风光尽收眼底
∇凤栖沱至朝天门的观光轮渡
是的
于重庆人来讲
嘉陵江是越来越温润可亲了
∇金海湾滨江公园内的慢行步道、观景平台
徜徉江畔
山可看中梁群山
水可望嘉陵九曲
而那一江两岸的留白
正是都市中人们永远记得住的乡愁
原标题:嘉陵水秀江滩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