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横江壁立,狭仅容舟,若千帆竞来,唯勇胜者可入,故有游鱼化龙之龙门神功之叹。”
东水门大桥之下,南滨路中段,龙门浩老街分布在上下落差近50米的山崖上。
面对长江、背靠南山,险滩之中,将渝中胜景尽收眼底,与对岸解放碑的林立高楼、喧嚣繁华遥相呼应。
龙门浩老街在南山畔静静伫立,讲述着重庆的文化和历史。
从上新街出站,向着江边走,青砖灰墙映入眼帘,便来到了龙门浩老街。
路过星光观景台,熙熙攘攘的游客专程来此打卡东水门大桥。
站上观景台,面前是开阔的江景。
千年前,长江在此形成一道水湾。有石梁与江岸平行,围合成一座水面平静易于停泊的小港,巴渝地区民间习惯称小港为“浩”。
石梁中断,两侧梁壁上刻着龙门二字,故名“龙门浩”。
与观景台的热闹相比,老街狭窄的入口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更显静谧。
野花和青苔爬上民国的青瓦砖墙,树梢抽出新芽,枯叶落下点缀着露台的寂静。
七拐八弯,拾级而下,青石板路的狭窄和陡峭处处彰显着山城地貌的韵味。
在重庆通商建市的历程中,龙门浩老街将西式文化特色和中式传统文化逐渐融合沉淀。
1890年,中国与英国签订了《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被设立为对外通商口岸。
龙门浩码头成了中国内陆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码头,成为各国商船必泊之地,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碰撞。
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带来的巨大发展机会,使重庆从一个不起眼的内陆码头城市,攀升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城市。
据重庆晨报报道,为了更好的还原旧貌,相关单位从各处收集了160万块老建筑旧砖,40万片瓦以及3万吨条石。
根据原照片和测绘图纸,原貌复建文物建筑,以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复原。
为契合原有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新建筑立面多用柱式、窗套、小青瓦坡屋顶等形式,把文物建筑、文化艺术与现代商业相融合。
旧街灰墙,青砖黛瓦,华灯异彩,新旧并存。
龙门浩老街的生命力正在复苏,以独特的风格,讲述着重庆的前世今生。
街区处处展示着通商建市、红色记忆、民风民俗等特色文化板块。
各路美食的汇集更是碰撞出重庆的独家味蕾记忆,展示着山城的包容和魅力。
寻一家餐厅,坐在露台,抬头便能看远处的长江索道从江面上缓缓滑过。
轨道交通六号线从东水门大桥下穿行,消失在掩映的丛生绿树之中。
在龙门浩老街,似乎时间的流逝都格外慢一些,仿佛置身于漫长的历史回廊之中,将山城的缩影一一领略。
“对标洪崖洞”、“重庆缩影”、“城市记忆”……人们争相为龙门浩老街打造词条、赋予新标签。
从开埠到新生,复活的龙门浩,以孤勇之姿正在成为重庆的新打卡地标。
但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嘈杂,龙门浩老街如同沉睡的巨龙,一直静默着,将重庆从开埠到陪都再到直辖复兴的百年历史,娓娓道来。
原标题:龙门浩,唯勇者可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