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脱贫攻坚斗争中,全市30多名同志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用热血和生命,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将承诺永远刻印在巴渝大地上。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披坚执锐,接续奋斗!
“干不好扶贫,对不起群众对不起组织”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们用生命践行承诺,点亮了贫困地区的希望,温暖着贫困群众的心灵
4月6日,忠县金鸡镇傅坝村,刘兴国正在给新建的房屋安装窗帘。看着窗外的细雨,老人想起了曾经漏雨的老房子,更想起了一个人——原忠县安监局办公室副主任,金鸡镇傅坝村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杨骅。
“这房子就是杨骅生前帮忙建好的。”3年前,杨骅登门动员老刘实施危房改造吃了“闭门羹”。但他并未放弃,隔三岔五到老刘家,还帮忙落实补助资金、协调泥沙采购等,硬是做通了老刘的思想工作。
刘兴国永远记得2018年8月21日那天,一大早,老人正等着杨骅来家里,却接到杨骅突发疾病去世的电话。
贫困户张启斌的一双女儿叫杨骅“杨爸爸”。因为,自从结对帮扶开始,杨骅不仅为他家谋划扶贫产业、落实助学政策,还帮张启斌买药,为两个孩子买爱吃的凉粉,鼓励她们好好读书。
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广大扶贫干部把心血和汗水洒遍了千山万水,千家万户。
“干不好扶贫,对不起群众对不起组织。”初到金鸡镇,杨骅向组织保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8岁的杨骅用生命践行了承诺。
开州区关面乡泉秀村党支部书记周康云,扎根基层37年,“干部干部,就要好好干”是他的口头禅。
贫困户胡代见还记得,暴风雨损毁了村民的房屋,是周康云第一时间冲进屋抢险。贫困户王显平脱贫缺路子,是周康云给他出点子养猪。2018年1月,王显平家的肥猪掉到粪池,年逾六旬的周康云跳进粪水,“粪战”40多分钟将肥猪救了起来。
“那么冷的天,冷得直发抖。”如今,王显平靠养猪脱了贫。他说:“周书记把群众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上心得很!”
哪家水管坏了、哪家电灯不亮、哪家房屋漏水、哪家老人生病……周康云都是随叫随到。
2019年8月8日中午,周康云听说贫困户谢开财家的水管被堵了,他立即骑上摩托车前往检修。然而,这一次,周康云却没能赶到——途中,他坠入深谷,不幸遇难,时年62岁。
在巴渝大地,广大党员干部像一团火,在扶贫一线发光发热,点燃了贫困地区的希望,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灵。
“好累,我趴在桌上歇歇。”这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大河口村第一书记冉景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村主任李元江清楚地记得,2019年10月15日,冉景清一大早入户走访,结束时已是下午4点。吃过晚饭,他又加班到次日凌晨3点。“他说有点不舒服,趴在桌上就再没醒来。”
冉景清是县信访办干部,驻村近两年,他大部分时间吃住在村里,一天也没休过工休假。他坚持每月全覆盖遍访全村75户贫困户。村里缺水,他带头进山寻找水源,解决了600多人的饮水问题。
冉景清去世后,人们从他的宿舍里找到了十几个药盒。在他的办公室,人们看到摆放着赵世炎烈士的塑像,墙上挂着“村兴我荣”的横幅。桌上的一本日记记录了他每天工作的情况。在除夕的日记里他写到:“今天完成全村贫困情况摸底,心中有数。虽然身体欠佳,回家过了一个格外充实的年。”
一份承诺,一生践行。一件件小事、一件件实事,虽细微、琐碎,但事关百姓脱贫致富。不忘初心、不负人民,他们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任劳任怨,绝不认输”
他们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再坚固的贫困堡垒也能攻克,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
2017年3月,杨骅被派驻到金鸡镇扶贫,蜂水村是第一站。村里有1040亩笋竹基地,但群众觉得收益不高,不愿管护。
“不断摸索,干出实效!”杨骅与群众一道钻竹林,挖沟施肥,带头示范管理。笋竹培植起来后,他又谋划连接笋竹基地的四好农村路建设。钻丛林、攀悬崖、踏勘线路,杨骅人晒黑了,衣服划破了,皮肤还留下好些血口子。现在,村里的笋竹源源不断运往山外,笋竹成了蜂水村扶贫支柱产业。蜂水村党支部书记彭涛说,“村里的大小事,杨骅从来都是带头干。”
2018年7月,杨骅被调整到傅坝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他二话没说,走马上任。在傅坝村,杨骅提出多修公路、扩建果园、发展电商,培育集体经济。刚做好规划,他就倒在了扶贫岗位上。
“任劳任怨,绝不认输!”这句话,周康云常挂在嘴边。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主动帮扶全村最困难的贫困户,包揽矛盾最突出、条件最差的社。
泉秀村的七里坪,最适合种植木香。过去,只有一条“毛毛路”进出。周康云带头跑项目、搞测量,吃住在工地,硬是修起了一条长达15公里水泥路。
路通后,周康云又提出“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的发展思路,组建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以木香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如今,泉秀村木香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全村木香销量约占全国总销量的30%。泉秀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木香第一村”,但一心培育木香的周康云却已永远离去。
木香生于高山之巅,全身是宝,不畏严寒、坚韧顽强。泉秀村人说,周康云就是木香一样的人。于是,一段民谣传唱开去,“木香耐苦耐寒,恰似周支书37年的勇往直前;木香正气顺气,恰似周支书的好脾气;木香全身都是宝,恰似周支书对百姓的好!”
垫江县裴兴镇高石村是全县最远的一个村,以前交通条件极差,产业空白、集体经济“空壳”;当时,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村党支部还顶着“后进基层党组织”的“帽子”。
“任劳任怨,绝不认输!”2018年8月,夏强由垫江县总工会派驻到高石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在高石村,夏强从基础设施抓起,两年时间,全村油化、硬化道路近20公里,整治山坪塘12口,改造供水管网3公里。高石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均回忆,“为修路,夏强曾与村民‘谈判’8个多小时。”
有了路,创业、就业有出路。夏强牵头开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2019年2月,村集体出资建现代化蛋鸡养殖场一个,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增收2万元。去年9月,他又引进畜禽粪便无公害处理一体机设备,实现了变废为宝。夏强主导创办的村集体电子元件扶贫车间,解决了40位村民就业;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建起的油樟种植基地,村集体经济又增收7万余元。
2019年10月,高石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12月,夏强因心脏骤停去世,年仅46岁。
把最后的力气留给扶贫事业,把最大的不舍献给生养的土地。
2018年7月,躺在病床上的巫山县司法局办公室主任、双龙镇安坪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何亨明,依然挂念着贫困户王仁会家没水吃、非贫困户马正国要求吃低保等事项。
医生劝何亨明住院静养。5天后,他却回到巫山,次日又驱车2小时赶到安坪村。下了车,他又拖着病重的身体为残疾人刘昌雄建房选址。
吃完午饭,何亨明移交扶贫档案。一本一本交代,哪些是重点关注对象、哪些需要细心跟进。74份档案,他如数家珍。之后,何亨明又去看望81岁特困户尚维楷。
“老何,你要注意身体啊。”大家劝他不要太操心。他摆了摆手,“我时间不多了,多干一点是一点。”
说罢,又开始谈工作。交通要道怎么修建、脆李产业如何管护、蘑菇产业咋个推进、乡村旅游路啷个打造,他一一作了交待。
夜幕降临,何亨明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大家默默流泪。2019年1月3日,何亨明病逝,年仅50岁。
道行致远,不改初心。广大党员干部敢担当、真干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拼搏到精疲力尽,战斗到最后一息。
“我要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他们倒下了,无数的人站起来,把未竟的事业继续干下去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4月3日,城口县复兴街道柿坪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英又来到彭中琼墓前,寄托哀思。
2017年6月29日,王英与柿坪村原党支部书记彭中琼、第一书记何国权、驻村工作队员李奎,在下村扶贫路上遭遇车祸,彭中琼、何国权、李奎不幸遇难,王英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你给群众一份关心,群众还你一往情深。彭中琼灵前,2000多干部群众自发前往悼念,送别他们的好书记。
每年清明节,王英都要去祭奠彭中琼,与她聊一聊村里的工作。当天,王英一边点燃香烛,一边向彭中琼汇报,“全村9名贫困户全脱贫了,路修好了、产业也有了,您放心嘛。”
王英康复后,家人都劝她辞职。其实,车祸给王英留下了心理阴影。家人担心,她更害怕。王英有家庭、有父母,还有3岁多的孩子。她有文化,人又年轻,她不难找到一份让家人安心的工作。
“他们走了,可扶贫还没结束。”历经劫难,在王英看来,扶贫再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责任。就在车祸前一天,她刚刚成为预备党员。王英告诉记者,“我要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共产党员决不能当逃兵。”
很长一段时间,王英坐上车就怕,她只好步行进院入户开展工作。为方便工作,她考了驾照,现在,王英每天开车奔波在山路上。
“我们村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巩固贫困户的稳定收入。”这是何国权生前的叮嘱。2018年,王英代理村主任,她集中精力培育发展产业。柿坪村地处城郊,又山高谷深,王英会同村支两委多方考察,在全村构建起“山上中药材、山腰猪牛羊、山下物流园”的产业格局,并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每年合作社能得到固定分红10多万元。”
如今,柿坪村拥有3家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土地林地2200余亩,建起了南方草场肉牛、山地鸡、生猪养殖基地,带动110余户群众稳定增收。现在,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0000元。
“努力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眼前的王英,充满了自信。她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还要继续干好乡村振兴。“摘帽不走人,前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扎根基层。”
逝者有勇,生者无畏。一个又一个的扶贫干部,沿着英雄的足迹再出发。
2018年,杨骅牺牲后,时任忠县安监局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的董世军,主动请缨接任傅坝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我始终牢记骅哥那句话‘干不好扶贫,对不起群众对不起组织’!”杨骅临走前,有三大未了的心愿,一是让张荣梅姐妹顺利上学,刘兴国的危房改造尽快完成;二是扩建果园,发展集体经济;三是修路搞电商,让村民的农产品不愁销。董世军说,“我要用实际行动告诉村民,杨骅没有离去,他对乡亲们的承诺,我们一起来实现!”
现在,张荣梅姐妹,一个上大学、一个上中学,傅坝村没有一个孩子失学辍学。刘兴国也住进了新房,全村五十多户危旧住房进行了整治提升和排危改造。
全村600亩果园扩建项目也有了着落,每个村民小组都通了公路,家家户户都修了入户水泥路。村里也建起了电商平台,搞起了直播带货,打通了农产品销路。
“我想告诉骅哥,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他的愿望已经实现,我们正向乡村振兴迈进!”董世军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高石村,夏强走后,垫江县矫正帮教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郭叙伟接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他说,“我一定扛起夏强的责任,带领队友和乡亲们,打好乡村振兴这一仗!”
这场战斗中,也有不少群众倒在了脱贫路上。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建起了英雄谱,上面除了修路村民的名字外,还特别设置了筑路遇难人员名单:沈庆富、黄会元……
“修路7年,6位村民为这条8公里天路付出生命。”带领群众修路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时常都要用毛巾擦拭纪念碑。毛相林说,“他们没有白白牺牲,因为这条路,下庄变样了。”
下庄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柑橘、西瓜、桃子、脆李等成了脱贫支柱产业。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多元。
现在,参观者络绎不绝,下庄建起了下庄人事迹陈列馆,下庄成了“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为民甘吃苦,热血洒山河。这些倒在脱贫攻坚战场的英雄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奋发向上的姿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重庆日报记者 彭瑜
原标题:牺牲 为民甘吃苦热血洒巴渝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