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手上拿着的就是缙云黄芩,现在在缙云山有不少,但是在多年前,它处于濒危状态……”今天(10日)一早,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洪平带领学院“美丽中国”志愿者服务队和2021级部分本科新生前往重庆缙云山,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学习实践活动。他们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大自然,探寻缙云山植物的“秘密”。
“明天,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将在云南昆明召开。正好借着这个契机,组织这次实践课程,让学生加深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邓洪平告诉记者,虽然学生们所属专业不同,研究的课题也不一样,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应扎根于每个学生的脑海中。
缙云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6.6%,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丰富,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分类上孤立的形态特殊的植物。
上午,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来到缙云山,一边徒步一边授课,现场,邓洪平以缙云黄芩为例,向在场学生介绍,缙云黄芩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之一,因其繁殖能力较低,已被确定为重庆市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对象,目前对缙云黄芩的保护仍然十分迫切,学院专家在缙云黄芩的拯救保护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已初步建立起缙云黄芩人工繁育基地。
“缙云黄芩的药用价值并不高,为什么我们要花大力气去保护它呢?”邓洪平介绍,一个独立物种的形成,其历史是漫长的,这也意味着,该物种是一个稳定格局中的重要一员,是一条完整的生物链。如果该物种消失,消失的不仅是其本身的遗传基因,更有甚者会对原本完整的生物链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该生物链体系的崩塌。“你看到的是一个物种的消失,背后也许是一个生态链中多种生物的消失。”邓洪平说。
邓洪平介绍,另外,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中对整个人类做出的贡献更加巨大。
“近年来重庆的生物多样性整体呈向好趋势,不仅对濒危物种进行了保护,就西南大学而言近年来也发现了很多新物种。”邓洪平还提到,前不久,新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向社会发布,重庆有4种植物新增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上游新闻记者 付迪西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