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城九区里,北碚,有些仙风道骨。
丰沛茂密的缙云,就是自然最纯真的表达。
百年书香的西南大学,培育了莘莘学子。
在历史的方圆里,更不得不正视。
北碚原名白碚,因场镇建于嘉陵江畔,有白石自江岸横亘江心称“碚石”而得名,其名最早于清初可考,但在清乾隆年间因白碚地处巴县县境之北,改名北碚镇。
虽然在西南官话里“北”和“白”并无太大区别。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卢作孚到北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同时为推行乡村建设实验他的建设改造的脚步遍布了尚未开阔的北碚,在这里“修公路、开运河、办农场、建工厂、辟公园、修建体育场、改造旧城市,并在城镇中设医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学校。”
北碚老照片 图源网络
重庆人熟知的北温泉,也是卢作孚牵头修建。
在三江交汇的合川出生的卢作孚先生,想必也爱上了多山的北碚。
始建于1930年的北碚公园,原名“北碚火焰山公园”,1950年更名“北碚公园”,公园由卢作孚先生创办,园内有亭阁、碑文、红楼等。
九十一年的老园子,是典型的山地公园,很多设施建筑都已斑驳,顺着小路攀援而上,山顶的平台是整座公园修缮得最好之处。
这里是为纪念卢作孚先生的作孚园的制高点,或许在公园选址修建之初,卢先生也曾登上制高点。
“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
看着宽阔的江面,心里或许想着那艘靠乡亲、朋友赞助才能起航的“民生号”,此时的他正在抵制外国轮船公司对长江上游航运的垄断。
眼里有绿树,心中装家国。他是当之无愧的“北碚之父”。
红楼,就在北碚公园的入口处。
爬上略显陡峭的梯坎,绿荫处,红楼越发鲜艳。
1932年,为了发展教育,红楼作为私立兼善中学的校舍而修建。三层楼的砖木结构,高14.2米,建筑面积1498.5平方,青瓦飞檐,红墙极为雅致。
抗战胜利后,1946年由原峡区图书馆、西部科学院图书馆、民生公司图书馆合并组建的“北碚图书馆”搬迁至此,直至解放。
如今,红楼作为北碚美术馆存在,三层小楼内馆藏丰富,内有32万册古籍和民国、抗战历史书籍,还有专家学者研究书画书法的场地。
内部楼梯和地板仍为木质,走起来每一步都带着历史的“咔嗒”声。
那些于战火中行至于此的故人们,是否会想到如今的国泰民安?
近期,红楼内都在展出秦效侃先生捐赠的书法作品,笔走龙蛇,遒劲有力。面积不大,但珍贵的艺术作品,也不需要在太过张扬的地方。
这抹中国红,在老派的北碚公园中,有些低调的耀眼,这也正像卢作孚先生的为人“忠实的做事,诚恳的对人”。
作为教育资源而存在的红楼一直传承着散播着爱与美,先辈书写的传奇,让我们得知如今和平幸福来之不易。
行至山下公园,遥望红楼 ,这抹红历久弥新,惟愿人事长存。
原标题:1932,北碚,红楼往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