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消息,今天的故事,从一张照片开始▼
△2018年3月,理县增头寨的一处羌房里,75岁的羌族老人朱光明手里捧着爷爷朱文华泛黄的照片。他爷爷是端公,通法术。照片1933年由英国传教士陶然士拍摄。照片的拍摄地在四川阿坝州理县羌族聚居地。
作为唯一在甲骨文中有记载的少数民族,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这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靠着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本身已是奇迹。
两次巨大的灾难也凄然降临: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7.5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都发生在羌族主要聚集区的核心地带。
△2007年,高山深谷中的羌寨
让人稍感宽慰的是:一位成都摄影师,在连续17年时间里,先后不只100次深入羌族地区,默默拍摄数万张影像,如实地记录着这个历史上饱经磨难的民族。
跟随编少一起走进摄影师徐献的影像生活
误入摄影坑,从此改变人生轨迹
1993年,才刚接触摄影一年时间的徐献,用理光KR-10拍摄的照片第一次参赛,就斩获了当地摄影大赛的一等奖。当时已是公务员的他心里还盘算着:将来要是公务员干不下去了,还可以用摄影混口饭吃(编少:这一定是摄影被误会的最厉害的一次)
获奖第二年,徐献就因“业务突出”被单位调任专职摄影的宣传岗位,从此走上了摄影的不归路…
十七年,他用影像守护羌族家园
2001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徐献带着相机走进了大山深处的理县蒲溪乡,“不经意间叩开了那片古老土地的大门”。
△2006年,汶川阿尔寨
△2007年,汶川龙溪寨
△2007年,汶川布瓦寨
数年间,徐献不只100次走进一条条深谷,爬上一座座高山,到古老羌寨的火塘边、田野里,去吮吸柴火燃烧、庄稼生长的气息,用数万张影像,完整地记录了地震前羌寨的原始古朴,和震后的衰败…
△2001年,理县蒲溪寨,羌族孩童在房背上写作业
△2006年,汶川直台寨,古羌人发明的“二牛抬杠”耕种方式如今已经不多见了
△2006年,汶川白家夺寨,老人在播种
△2007年,汶川巴夺寨“徐老师,明天我们寨子上有场婚礼。”他在羌地的朋友不时打来电话,第二天,徐献一定开着他的吉普车去到羌寨,用相机截留住这场羌族婚礼。徐献就是用这种速度去追赶那些即将消失的踪影。
△2005年,茂县四瓦寨,羌族新郎何清松夫妇的婚礼
△2015年12月,理县西山寨,羌族婚礼
他的老友,作家聂作平这样描述他的拍摄:
“胡子拉碴的徐献开着一辆破旧的越野车,后备箱里装着长长短短的镜头,不声不响地出没在龙溪、汶川,以及更为辽远广袤的大地,他记录下了他观察到的真实的生活,那些生活因为真实,从而罩上了一道淡淡的忧伤的晕光,就像夕阳西下时,那队缓缓走过溪桥的羊群,总让那些从来没有远离过家乡的人子,也会从心里浮起一缕淡淡的乡愁。这乡愁,既是潜滋暗长的忧伤,也是历久弥新的幸福。”
△2008年,汶川布南寨,羌民在废墟中杀年猪作腊肉
△2016年,茂县色巴寨,羌族妇女放牧
△2016年,茂县四瓦寨,农作间隙
在交谈中,徐献并不太擅言辞,只有在谈到拍摄时,默默说到:“多年的拍摄,让我的心在不断接受古老羌文明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平静。没有色彩的夸张,没有做作的造型,没有影像的冲击,只需要一颗平静而充满尊重的心。”
2008年7月,汶川地震发生两个月后,徐献将震前的影像在成都宽窄巷子展出,一时引起巨大轰动。人们看着自己曾经的家园,泪流不止…
这一刻,被灾难夷为平地的家园和承载几代羌人的记忆,在徐献的影像中,永久地留存下来。
△2005年,汶川龙溪乡,羌族老大爷
△2012年,汶川跨坡寨,羌族小孩
△2016年,茂县色巴寨,羌族妇女
△2007年,汶川龙溪寨,羌族青年
△2016年农历八月初八,理县西山寨,羌民前往白空寺举行还愿祈福仪式
2009年清明,他把照片送回龙溪给羌民朋友,大家争相传看,曾经美丽的家园,唤起他们脸上难得的笑容。
△2009年5月8日,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夕格村的羌民整体迁移到成都邛崃的南宝山。
几个月后,只有释比杨水生带着自己的羊皮鼓和妻子返回了夕格村,在祖居的石屋里重新过上了没有电灯的日子。有清明回乡祭祖的羌民讲,不时会听见释比杨水生的羊皮鼓声在山谷中回荡…
时间的追赶者
在羌族拍摄,最令徐献感动的就是羌人家的火塘,这里是羌人日常活动聚集的地方,当窗外漫天大雪、浑身发冷的时候,走进羌房,靠近火塘,温暖便涌上心头。大家在这里煮饭、取暖、议事,有火塘的地方,就有家。
△2016年,茂县色巴寨,大家围坐火塘取暖
而今,新的水泥房里似乎已经不再需要火塘,取而代之的是更现代化的工具。古老的火塘正在时间的流转中逐渐消失…
△2016年,茂县四瓦寨,51岁的羌族妇女朱金秀
△2017年,茂县三龙大寨,66岁的周发莲老人
△2017年,茂县三龙杂木岭寨,88岁余顺风与其女余光喳67岁合影
△2017年,理县增头寨,陈明齐、余智兰夫妇合影
他开始将镜头转向羌人的家庭。他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如实地记录,拍摄他们现在的家庭陈设:电视机、伟人像、可口可乐…他的镜头从不刻意回避这些“现代元素”。
“古老与现代,传统与科技的碰撞共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羌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徐献
△2017年,茂县九龙寨,杨东英(58岁)、陈秀英68岁夫妇与其子合影
△2017年,茂县大瓜子寨,杨六斤、别木芝夫妇合影
△2018年,茂县哇底乡,76岁的羌族老人曾学清在老伴去世后,从老屋搬到新房独居
聊到最后,徐献告诉编少:羌族的这个话题,他会一直拍摄下去,以后有机会的话,还想再去看看当年拍过的羌族儿童。十多年过去,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再看看他们的样子,应该有很多感触…
原标题:17年,他用影像守望一个民族的前世今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