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挖挖哇 | 现代人春节有“朋友圈旅游摄影大赛”,那古人旅游怎么发朋友圈?
02-23 13:57:49 来源: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消息,现在的人出门旅游都有拍照发朋友圈的习惯,在春节的假期中,旅游肯定也是免不了的,朋友圈也必然要被照片“占领”,甚至已被网友戏称为“一年一度的朋友圈杯旅游摄影大赛”。不过,在科技不发达没有照片和微信的古代,旅个游该怎么发“朋友圈”呢?

1.jpg

最原始通用的方法:写游记

既然不能拍照,古人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用文字记录,形成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各种游记。其实,中国人早在非常遥远的时期就非常酷爱旅行,还有关于旅游神的传说。版本之一是黄帝的儿子累祖,他喜欢远游,最后死在旅途中,于是被后人誉为“旅游神”。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指南应该算得上是九鼎,相传是大禹治水后铸成的,将各地的山川形势、道路分布以及飞禽走兽和一切不利旅行的事情都记录在了鼎上,帮助人们远行时趋吉避凶。

西周时,出现了伟大的旅行家周穆王,他号称要使天下都布满他的足迹,而随行的史官就秉笔直书了他的旅游生涯,留下了《穆天子传》,算得上是游记的雏形了。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王纲解体,“士”阶层开始参与到旅行队伍当中,只不过目的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要审时度势找靠山,最终间接带动了当时的旅游事业。

到了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上层基本被门阀贵族所统治,大多数底层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于是出现了许多完整的游记作品,比如郦道元的《水经注》,东晋法显的《佛国记》等。

唐朝时,科举取士盛行,调动了中下层士子远游的热情,同时也出现了去国外旅游写游记的人物,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玄奘圣僧,他将自己西游的过程口述出来,由其徒弟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算是当时最有名的游记了。

当然啦,说到游记,不能不提最有名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明末杰出的旅行家,被称为“游圣”。在他50多年的生涯中,游历了当时全国的十四个省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北京、天津、上海19个省市,在此期间写下了60多万字的游记,将祖国大地山川记录下来,可以称得上古代游记当中集大成者。

据统计,在《徐霞客游记》中,有名山游记17篇,记述的各类洞穴540多个,泉水69处,题名、碑碣、摩崖石刻达240多方。先后考察记录了61种地貌类型,24种水体类型,170多种动植物,1259座名山大川。可以想象,这些东西如果转换成图片,那还不天天都刷爆你的“朋友圈”啊,估计徐霞客很快就会被屏蔽了。

最需要时间与记忆的方法:绘画

既然古代没有相机,那看到好山好景,觉得文字无法描述得当的话,那么就画出来吧。中国的山水画写生与西方油画不同,更多蕴含了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感悟,有时是现场写生,有时是游历之后记忆性的描述。

中国山水画最初并不追求逼真,而是追求意境之美,画面也讲究虚实、阴阳协调、雄浑等各种美感。画家基本是寄情于山水,但并不临摹。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已经完善发展,那段时间的山水画家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展子虔,其代表作《游春图》中,不但体现了山的气势,人和色调的搭配也十分巧妙地表现了春天的景象。

吴道子在当时既擅人物画,同时也会画山水,曾经被唐明皇诏去画嘉陵江水。而吴道子并不是对着实景画的,完全是凭借记忆。他到嘉陵江之后,将好山好景一幕幕记下,仅仅一日就画了出来,将嘉陵江的一山一水、一丘一壑都画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

山水画到两宋时期,可以说达到了巅峰时刻。宋代的画家更注重自然之美,注重融入个人主观感受。比如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的范宽,他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的整体风貌,其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溪山行旅图》。此画采用全景式构图,远处的景观中,巨峰迎面矗立,占据了画幅大半,发出一种雄伟的力量。而在刀削壁立的山岩顶部,则有密林,远远望去,林木非常渺小,反衬出山峦被云拦腰后的高峻巍然风貌。山顶处岩石隙缝之间,飞流直下的瀑布直落千仞。在山脚之下,一队马队匆匆而来,人物虽然小,却给画面带来了无限生机。

可见,此时虽然不能真实地记录下照片,却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全国的大好河山。只不过,因为画作都包含了作者的体验与精神,跟实际山水的出入肯定还是有的,我们可以看做是古代版的“美图秀秀”,毕竟即便是现在传到朋友圈的照片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2.jpg

范宽 《溪山行旅图》 高清版

最能体现“文艺范”的方法:赋诗刻碑

绘画这种事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更多文人会选择赋诗,部分人还会把诗刻在石碑上,用以表现对山水的感悟。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从魏晋开始,曹操的《观沧海》为我们提供了山水自然的审美意象,从诗中就可以感受到秋日沧海的壮美。后来,文人在金谷集会和兰亭集会时,在大自然美景前吟诗作赋,抒发心中的心意,所以有时会带有政治色彩。

提起山水诗就不得不提一下东晋的谢灵运,他算得上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且富有才华,却仕途坎坷,因此常常浪迹山水,算得上一个旅行家。他的诗歌多数是描述所行之处,比如永嘉、会稽等地。谢灵运的诗既写景又抒情,而在当时,玄学对于谢氏家族影响极大,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受其影响。不过,谢灵运仍然以其非凡的艺术才华,从山水审美的角度进行描述,部分脱离了玄言诗。在李云富编著的《谢灵运集》中,收录了他两百多篇诗文,其中有三分之二基本都是山水诗,他从各个角度不厌其烦地刻画着中国各地的山水: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游赤石进帆海》)

唐宋时,山水诗的艺术手法已经成熟,加之是诗歌创作的高潮,自然产出了大量山水诗。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大诗人基本都描写过山水,比如王维、李白、柳宗元、欧阳修等等。他们时而有感而发,时而寄情于景。有些地方恰恰是因为这些人的诗才变成热门景点,比如黄鹤楼、庐山、寒山寺等等。

古人有时候也会像我们现代人那样,在石碑上刻记,不过他们刻的可不是“到此一游”,而是诗作。古人在游览山水时,看到好山好景,就会在身边的石碑或者山壁上刻字,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同时也会留下来给后人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我们都听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就是出自桂林独秀峰的摩崖石刻,在独秀峰下的读书岩上刻有南宋诗人王正功的七律《劝驾诗》两首,其中的第二首中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这么一句话,其本意应该是借由桂林山水鼓励此地的举子们努力学习,可以像桂林的山水这样名满天下,不过却将后者之美传播开来。

这里要指出,古人是在科技不发达时,将自己的感悟刻在石碑上,许多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但不会损害环境,反而成为今天旅游的景观,这与“到此一游”可不一样,大家今天出去旅游,还是不要有这样不文明的行为。

3.jpg

独秀峰“桂林山水甲天下”石刻

如今,在朋友圈里光晒图已经难有眼球,要是能配上一两句对于山水的总结与感悟,文艺范一下子就出来了,朋友圈就不单单是“摄影展”啦。

最奢侈的方法:将景点搬回来

说起旅游,还得提一个十分热衷此道的人,那就是乾隆皇帝。这位“盛世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显示自己治下的江山多么富裕,当然也有治河等因素的考虑,曾经先后六次下江南。

当时,江南造园之风大兴,园林艺术的发展也进入到成熟阶段。相比江南园林的精巧与雅致,雄伟壮观的皇家园林在乾隆帝眼中顿失光彩。乾隆在南巡过程中,除了政治活动之外,就是到各处游山玩水,赏花观景。不过景色再美,离开了也就看不到了,对于江南山水美景不能忘怀的乾隆帝对此是耿耿于怀。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到达江苏无锡后,看中了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回京后,久久不能忘怀,便命人按照当时依实物绘的图开始重新在北京建一个同样的园子,地点选在了刚刚兴建的清漪园中,这座园子也就是后来的颐和园。在颐和园中,随处可见江南特色的园林建筑,比如昆明湖的形状、湖中的“三仙山”基本模仿了杭州的西湖;建有六桥的西堤更是仿造了西湖的苏堤;就连颐和园后湖的苏州街也大体上摹仿了江南城镇沿街闹市的繁华景象。

除此之外,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会去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烧香拜佛,游览赏景。当时的金山需乘舟横渡方可到达。登上金山远帆楼眺望,江水波涛滚滚,与天空连成一片,景色十分壮丽。乾隆帝实在太喜欢了怎么办,那就接着往回“搬”,回京后,乾隆又下旨将远帆楼“搬回”北海琼岛北面。

乾隆帝最喜欢搬的景色就是苏州的狮子林。狮子林是元代僧人所建的佛寺园林,此园林的奇石之景,元明两代的诗人题咏不绝,还有许多画家为之绘图,最有名的就属倪瓒所作的《狮子林图》。乾隆帝就是从这幅画里初识狮子林。乾隆首次南巡并没有机会去造访狮子林,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得知狮子林旧址后大喜过望,立即前往游赏,此后的四次南巡几乎是每次都会去。第四次南巡后,乾隆又想起把景观搬过回去,于是在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1771一1772 年)在长春园中仿建了一座狮子林,然而他还嫌不够,又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避暑山庄再次仿建了一座文园狮子林。

4.jpg

苏州狮子林

5.jpg

华宜玉先生绘《长春园狮子林复原图》

乾隆帝这种“IMAX巨型3D实景朋友圈”的晒旅游方式,当然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能进入到他的“朋友圈”看的也不是普通人。对于大多人来说,旅游更多的是增广见闻的方式,除了体会大好河山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是寄情山水的途径。

原标题:古人旅游怎么发“朋友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