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 | 不缺钱,但就是害怕花钱
03-13 12:53:54 来源:张娓

李先生是1981年出生的工科男,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年薪25万,妻子小吴是普通文员,年薪5万。父母已经退休,都有两三千元的退休金。李先生清楚自家的家庭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但他把钱看得很紧,从不随随便便花钱。小吴经常抱怨李先生抠门财迷。

blob.png

周日傍晚,我和李先生在江北五里店的一家茶楼见面。他是应妻子小吴的要求跟我联系的,话题自然就从小吴开始。李先生说他和小吴刚认识时,小吴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女生,每个月挣多少花多少,银行卡上只有3500元存款。我笑着问他,那小吴身上是什么吸引了你呢?他说不知道啊,反正就是很喜欢她,看到她那副什么也不愁,成天乐呵呵的样子就觉得特别可爱。我继续问,觉得她什么也不愁,成天乐呵呵的特别可爱,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心里其实是认可甚至羡慕她的生活方式?

李先生想了想点点头说,好像是这样,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我的收入存款都是她的很多倍,但我确实没有她快乐,我也搞不懂原因。我说,从你和妻子的差异就可以看出,金钱不是生活的硬指标。快乐更多来自对自己的满意度,你妻子虽然收入低你很多,可是她对自己的满意度比你高很多。李先生说是,她一向认为自己很有福气,唯一的不满就是嫌我抠门,但她也知道我省钱存起来是为这个家好,毕竟父母老了,孩子还小,今后花钱的地方多。

blob.png

我说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妻子小吴是85后吧。 李先生说,是,她86年出生的,这跟出生年代有关系吗?我说,据李子勋老师的研究, 85后的孩子普遍安全感较高,也更快乐,1985年以后,中国社会物质充沛,独生子女政策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爱与关怀,他们成年以后对物质不贪婪,对竞争不感兴趣,有很好的安全感,渴望得到的是关怀、尊重与自我实现,相对物质生活会更注重精神生活,他们在该花钱的时候不吝啬,该节约的时候会节约。而1985出生的80后,因为当时中国经济不均衡,人的消费行为有明显的两极分化,有的比父辈更节约,更不敢花钱;有的却是月光族,啃老族。李子勋老师还号召大家多交一些85后的朋友,学习他们的生活观与消费观,这样也许对钱的焦虑会减轻一些。

李先生苦笑了一下说,我太悲催了,仅比妻子大5岁,就没赶上好时光成为不焦虑一代。我安慰他说,李老师从社会心理学层面做的代际研究是有一定道理但也并不绝对,毕竟每个人自身情况不一样,同时代人的生活观消费观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我请李先生再次回忆他最初挣钱的情景, 他说父亲那两年身体不好,长期在家休病假,家里主要靠母亲撑着。他每次打工挣了钱除了留下最低生活费都交给母亲,母亲每次收到他给的钱都很高兴,激动地到处给亲戚朋友讲。李先生还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中,我直接问道:你是不是至今都很享受那种挣钱省钱换来的英雄般的力量感和成就感?你要维持这种感受,只有继续挣钱省钱存钱继续当苦行僧,否则就会有愧疚感甚至罪恶感。李先生若有所思地皱了皱眉说,我从小都不是那种会讨父母喜欢的孩子,大二开始挣钱给家里,父母才改变了对我的看法。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很大,我一直忘不了。

blob.png

我点点头说,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的认可 ,你的做法无可厚非,但生活是充满变化的,你早已不需要再用当初的方法去向父母表达和证明什么。李先生说,但我对未来确实有很多的焦虑,我说,对现代人而言焦虑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我们是需要为未来做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但别忘了我们永远活在此时此刻,减轻对未来的恐惧的唯一办法是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在当下生活中吸取营养,这些营养自然会化成能量帮助我们。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过度节俭是想换一个安全的未来,且不说这种安全的未来是否真的存在,就是你为此克扣当下的幸福快乐,也不值得。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建议你从此挥金洒银,消费也罢,积蓄也罢,适度为宜,而适度的标准是心安。唯有心安,快乐才会光临。

张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