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辜负第一味
鲜
当我们对尝到的美味发出鲜美异常的赞叹时,谁能说得清这“鲜”字的内涵和外延?《辞源》对“鲜”字的解释是:生鱼;新鲜;明,洁;善,好……《汉语大词典》对“鲜”字的解释是:泛指鱼类;鲜明;洁净;善……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与酸、甜、苦、辣、咸一般无二的口舌之快。
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历史的“鲜”字,其含义在近代出现了转折:究其缘由,最明显的一个因素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之素(即我们所说的味精),时间一长,直至今日,人们索性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小编想,中国人总是能在味精的“鲜”味之外体味到“鲜”的另一个层面——新鲜、鲜活,亦或光鲜亮丽,而今天,我们就“肤浅+任性”地谈一谈美好的滋味吧!
每到这个季节,海鲜总能攻占小编的胃、犒劳小编寂寞难耐的味蕾,而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城市莫过于大连。大连海鲜最大的特点是它在中国海鲜中的上等品质。大连地处黄渤海和冷暖水交界带,有着中国最冷和交换能力最强的海水。正是这两个特点,使得出产在这里的海参、鲍鱼、虾夷扇贝、裙带菜和海蜇成为中国同类海产品中的极品。
辽东半岛几乎都是海蚀地貌形成的海岸线,陆地多为丘陵。獐子岛尤为突出,岛上高丘挺拔,沟谷纵横,岸壁峭立,沿岸礁石迂回曲折,饵料丰富。环绕獐子岛的是一圈礁石。这些面积不大的礁石藻类构成的海底,最适合鲍鱼生长,往外延伸是面积要大一些的沙泥礁石构成的海底,这里适合海参的生长,再往外是大陆架上最广阔的泥沙海底,虾夷扇贝几乎没有天敌地生长在那里。
另外,立夏节气也有“尝三鲜”的说法。此“三鲜”非彼“三鲜”,一般情况我们说到三鲜要么指的是茄子、土豆和青椒炒得那道菜,要么指的是竹笋、平菇、虾仁等等一类饺子馅,而此处“立夏过后尝三鲜”一般分为“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
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有樱桃、枇杷、杏子(一说是青梅、杏子、樱桃)。水三鲜即海螺、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
这正是“鲜”所代表的另一种“味道”,口语中我们经常表述为“鲜灵”、“新鲜(xian轻声)”,也就应了一句话:吃的不是菜,是心情!
不可辜负第二味
香
嗅觉与味觉不同,味觉说到底只有当舌头接触食物时才开始产生,显然是一种近觉。而嗅觉,不必接触即可感知,是一种远感。什么东西,闻起来香喷喷的,就想尝一口,相反,远远就闻到了臭味,别说吃了,靠近都不愿意,当然,臭豆腐除外,你懂得。
在中餐当中,我们讲究食物未入口以前,要令人眼观、鼻观大开。没有这个由远及近的品味过程,一样食物就很难判定其为美食。比如我们形容一种食物外焦里嫩,外焦就不单单是色彩、质感的描述,更指食物的焦香气。
除了焦香,鱼香、酱香、蒜香我们也不陌生,如今常见菜名里用到,如鱼香肉丝、酱香茄子、蒜香鸡翅……这些以独立香型命名的菜肴,好比一个大家族,相当喜闻乐见。
香,最家常的体现就是“五香”和“十三香”。
先说说十三香,良姜、桂皮、白芷、大茴香等等原材料,既是香料,又是佐料,还是药材,将其细细粉碎,过筛合之,制成融天下之味的香。“十三香”这种兴师动众的合香方式始成于宋,汇合的佐料其实多达20来种,而“十三”也不过是显示材料种类充足的一种表达罢了。
再说说“五香”,其配比组合可以相当随意,酱、醋、花椒、芝麻……除香料外,甚至丁香、香菇等等食材都可以充当香味的发散剂,说着说着就越来越佩服厨师,他们在数以百计的香料中挑选适合的种类,加以配比、烹饪,同样的一盘肉丝能做出几十种菜肴,每一道菜闻起来就不一样,更别提尝到嘴里的丰富种类了。
不可辜负第三味
清
设想一下,吃久了鸡鸭鱼肉,偶尔尝尝清淡菜肴,口中混沌油腻的口感顿时就能令人眼前一亮,反之,寡淡的口味中偶尔加些重味的料,也是满满的惊喜感。
想寻一处清凉,莫过于荷塘。荷花从叶、茎、花、果,无一不可入馔,简直专为消夏而生。
南方水田多,鲜荷叶任你采。儿童用来当凉帽遮阳,大人就用鲜荷叶作煲盖,煲荷叶粥。北方又不同,不喜用鲜荷叶,而是去药铺抓干的来。干荷叶煮成荷叶水,另一边单熬粥。粥熬得了关火,将荷叶水缓缓调下去。清香味自是比不上鲜荷叶,但煞口、苦涩突出、效力强劲,能抵消更多的暑气。南北方一致的,是用荷叶配成主菜。荷叶鸡、荷叶粉蒸肉都不错,丰腴甘美,只是费工夫。
另外在夏天值得一吃的荤菜是百子肉,孔府菜里称“带子上朝”,此带子与海鲜里的带子无关,要用莲子来煨。方方正正一块带皮五花,煮个六七分熟,修去四角,肉面打上十字花刀,再将去了芯的莲子,一颗一颗、规规矩矩嵌入十字刀口里。用砂锅煨,多放糖,时辰不拘,直至肉色紫、肉质酥为度。不仅菜色滋润、甜香引人,软糯适口,单凭着气味,也能让苦夏的人食欲大振。
老舍先生不熟悉济南的风俗,不知道还有如此“暴殄天物”的吃法。旧时大明湖的湖菜里就有这么一道炸荷花,味甜鲜香、清暑降浊、养心安神。不过,对“种翁”而言,吞掉手植的花朵,别有伤心的滋味吧!
湖北一些地方热出了名,湖北人也自有一种消夏的法子——喝“三皮罐”。炎夏的早晨,用土陶罐盛满一壶水,投入三片干叶煎煮,一天都以其解渴,不会中暑,据说这法子一传四百年。三皮罐的汤汁,香气浓烈,色泽红酽,特别止乏去疲。这神奇的叶子却并不稀有,来自一种叫做湖北海棠的植物,可说到处都是,信手拈来。
长沙入伏时,气温往往都高达摄氏四十度,越热,越吃热的,意在将体内寒气散尽,也是为了苦夏预先补补体力。山东一些地方入伏要吃伏羊,韩国人要喝参鸡汤,道理都差不太多。虽然听起来叫人有些害怕,但这些食物的味道却还都是非常好的。
再说皇城里头,最擅养生的慈禧太后也吃热,她最爱的小吃是西瓜盅。北京庞各庄有种西瓜沙甜无比,做了“贡瓜”,皇家近水楼台可以吃鲜。但西瓜性凉,老佛爷的脾胃又弱,吃不得凉。御厨便想出来一个吃法:把西瓜瓤儿挖出,然后把切好的火腿、鸡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桃、松籽仁、杏仁等装进去,重新盖好,隔水用文火炖一个多时辰。西瓜的果香解去了油腻,多样的馅料和蒸制的方法又中和了西瓜之凉,可谓兼美之作。
物物有道,相克相生,这是潜藏在中国人内心的世界观。虽然夏天酷热,但是,有苦夏便有与之对应的造物相克。传统之凉茶,出自民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环境产物,以百草制成的这种消夏清凉饮料,因为使用了不同的药材成分,功效也有所不同。
最后,送上几副凉茶方子,望君吃好喝好。
原标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美食怎可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