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观点|红胡子:顾客不是上帝
05-13 07:15:43 来源:上游新闻

QQ图片20190115192544.jpg

女子买18件衣服,一路旅游一路穿,一路拍照一路晒,旅游结束,晒图完毕,回来就要退货。

精明的淘宝店主在退货协商过程中,发现买家并不诚信,于是,店主在愤怒中曝光买家的不良作法。

结果,一向是“上帝”的顾客这次因为舆论压力,表示愿意道歉,并可不退货。

2.jpg

该女子此举,利用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该行为在法律范围之内,没有漏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心态,则具有不诚信的恶意消费之嫌。

实际上,从这家淘宝店主到线下商场,利用该规则,买下衣服,穿出门去,回头退货的并不在少数。一部分人,确实是穿了之后,发现问题;但另有一部分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真正买单,他们的所谓“试穿”,从一开始都不会剪掉吊牌,以减少退货时的麻烦。

屈从于声誉影响,或者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经营理念,不少商家忍着一肚子气,还是满足了“上帝”的要求。

现实生活中,“顾客就是上帝”的心里状态,已在不少消费者心中生长成一种畸形心理优势。比如,在机场,因为天气或者空中管制原因,总有一些人会耍大爷脾气,大闹柜台。事实上,基于客观原因,这类情况是需要顾客理解的。

而在现实生活的另一端,纵然有的企业说“顾客就是上帝”,但是企业真的会将顾客当作上帝吗?要知道,“上帝”的对面,就是凡人,他们之间是有“高低”之分的。“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某种程度上是对自身服务定位的“矮化”,那么,谁愿意真的矮化自己?

在现实的商业场景中,从法理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来说,买家与卖家,天然就是一种平等交易关系。彼此之间,不存在高矮,也不存在仰望与俯视的心理状态。一旦存在“上帝视角”,双方立即会处于非平等状态,交易随即也会不再平等。

在非平等的交易下,企业也未必会真的将顾客当上帝。

道理很简单,对“上帝”的服务,标准是很难界定的;“上帝”的需求,永远都会高于最高标准的。服务者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心理成本,更要支付巨大的物质成本,才可以满足“上帝”的需求。

但是,企业的成本按照商业逻辑一定是最小化的。一方追求满意度的最大化,一方追求成本的最小化,相互之间无论用多少引人入胜的广告词来连接,最后兑现的交易都无法做到有如凡人对待上帝。

因此,“顾客就是上帝”的经营理念,本质上是和商业逻辑相悖的。

在当今商业“人、货、场”为核心的背景下,“人”是核心,“人”在交易中最需要的心理状态其实不是“上帝”状态,而是尊重;在“货”与“场”上,交易的核心,是体验。换种说法,你的产品与服务,到底有多少让人激动甚至冲动的地方,是否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好的方式,匹配到消费者的需求上,没有任何的产品瑕疵、时间延滞、空间阻隔、流程阻力。

上述淘宝店主,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针对“顾客就是上帝”这一出处难考的商业理念,算是打响了挑战的第一枪。但是,企业如要挑战“顾客就是上帝”,本质上需要的是重新构建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当下的消费心理趋势中,叫“共情”。

做到“共情”,顾客本身,也不需要自己成为“上帝”。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