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知名私募旗下基金经理选择自立门户、创办新公司,引发行业关注。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私募行业的人员流动比较正常,应以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
知名私募旗下基金经理
自立门户
基金业协会官网信息显示,今年4月8日,原供职于沪上百亿私募的基金经理笪菲备案了海南和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原鸿道投资、乐心资产的基金经理陈炜也备案了海南煜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投资总监;原富恩德资产副总经理钟杵备案了共青城寻阑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今年还有多个“私奔私”的案例,原供职于某百亿量化私募的基金经理,在今年2月9日备案了宁波方达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原成阳资产投资副总监孙阳在3月19日备案了北京玖盈弘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另外,原景富投资基金经理谢熠加盟了在2月9日备案的霈杉(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原小黑妞资产基金经理黄啸加盟了3月12日备案的文璟(青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现在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存在税收优惠,我们私募牌照已经拿到了。从原来的公司出来自己创业,原因比较复杂,以后自己做可以简单一点。投资本来就是比较个性化的,大而全的私募比较少。”某小型私募投资总监坦言。
深圳聚沣资本创始人余爱斌表示,2005年从业以来,一直都对行业有自己的憧憬,经过十年的打磨感觉时机比较成熟了,2015年创立了聚沣资本。自建私募是为了投资更自由一些,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不断完善投资体系。
以开放心态看待“私奔私”
属于行业正常人员流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知名私募成员自立门户也是业内惯例。格上旗下北京金樟投资投研总监付饶认为,过去一年市场表现较好时,这种人才流动就会加剧。主要原因包括激励无法满足、策略得不到完全发挥、投资理念和公司运营思路不合等。
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分析,随着私募机构知名度的提升,策略业绩得到市场认可后,募资难度越来越小,会形成自带流量,其所占用平台资源和销售团队的贡献会越来越低,投研团队一般需要更高的股权比例或绩效的分配比例,若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投研团队的稳定性就会出现问题。而有些私募投研团队整体出走,大多是股权或分红比例不均导致。
“分分合合很正常,往往只有两个原因,一是钱没给够,二是待着不开心。人性就是如此,可以共患难,但是没法共富贵。去年市场涨了,有人想要自己出去做私募,赚钱会更多,因为待在一家私募,肯定是掌门人占大头。”有资深行业人士感慨说。
格雷资产董事长张可兴表示,对待投研人士自建私募,心态应该开放,毕竟工作本身就是双向选择,“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非常有价值,会尽力挽留他,给他满意的工作状态、薪水和条件。即使自建私募变成同行,也不一定是敌人,还可以适当地交流和沟通,像格雷出去自建私募、做基金经理的都有,我们都会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也会在投研层面互通有无。”
“自立门户不一定是坏事,桃李满天下,看着自己培养的人出去创业干得好,也挺开心的。”有私募人士说。
自主性强但也有困难
基金经理多方位发力
对于自立门户的私募基金经理来说,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将面临来自公司治理、客户、投研等方方面面的压力。
余爱斌坦言,自立门户换来更高的自主性,但是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更多投资以外的诸多问题,比如公司发展、经营等多方面问题。“当然这些难处也让我更切身体会到经营一家公司的不易。”
一位受访的私募投资总监称,“公司开始只有我一个投资经理,一两位研究员,我们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往前走。我一直是单独管产品,有公开业绩,也有自己积累的机构资源等。我打算做一家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做特色化投资。”
在客户渠道开拓方面,余爱斌表示,“创业初期主要的客户是身边一些老朋友,经过几年的发展,也逐渐积累了很多认可我们的新朋友。在自建私募后和以前的同事依然有不定期交流,也结识了一些新同行,这个行业其实比较开放,信息迭代速度比较快,需要和更多优秀的同行交流学习,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
在投研体系建设方面,余爱斌表示,更愿意从一开始培养符合公司投研体系的人才,“在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激励以外,我们也会给予他们充足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公司氛围,并要让他们因自己的付出而获得成就感,而不单单是当成一份工作而已。”
前述私募投资总监称,私募行业是拿carry的,要保证业绩和收益率,有适合的规模,要看情况慢慢拓展。“我们希望走得稳健一些就好,等公司规模大一点以后,人员更多,也会有股权激励,因为私募公司股权的价值会随着规模的增长而显现出来。”
记者 吴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