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沿海不沿江,基本盘只在西南,成都何以“逆行”?
5月26日,一个寻常日子,却因一个不寻常的数据受到媒体和网友关注。
这一天,知乎上“如何看待成都宣布常住人口突破两千万”的问答登上了热搜榜,如果你有兴趣再去看一圈各类定位城市观察的公众号,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把头条留给了“成都人口”。
根据“七普”数据,成都常住人口为20937757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5818917人,增长38.49%,年平均增长3.31%。这意味着,成都常住人口首次跨过“2000万+”门槛,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中国第四个两千万级人口的城市。
这份“人口成绩单”显然是亮眼的:过去十年中国人口增量最大的城市,第一是深圳,714万;第二是广州,598万;第三是成都,581.9万人。
衡量一座城市是否有竞争力和吸引力,一个关键的指标是看人口是否增长。深圳和广州位于珠三角,地属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沿海地区,人口增量最大并不奇怪。那么,问题来了——不沿海不沿江,基本盘只在西南,成都何以“逆行”?
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资源聚集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省会城市在全省人口中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四川省统计局局长范毅谈到,成都常住人口占四川省比重由十年前的18.8%提升到25.02%。与此同时,成都市2020年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36.5%,可以看出成都依靠全省1/4的人口贡献了全省1/3的GDP,这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建强主干”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区域经济布局密不可分。
成都过去十年人口暴增的背景,基于四川、成渝、甚至大西南的基本盘。但理解仅限于此,则未免粗浅。
2016年,《成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出台,在宏观层面对人才引进、培养、扶持、服务等形成政策支持体系;一年之后,成都再度发布“人才新政12条”,给予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鼓励青年人才到蓉落户、保障人才住房。新政的推出,迅速吸引了大量“蓉漂”落户。一位清华大学的医学博士谈及自己当年毕业找工作时,对全国城市仔细分析了一把,最后选择成都。在他看来,“成都有安逸的生活,也有激情的工作”。
人口变化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快,东西部地区就业人员工资收入差距缩小,四川出现劳动力人口回流现象。可以说,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不仅能够增加四川本省的劳动力供给,也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就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成都。而作为西南产业重镇,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吸纳了众多人口。
十年前,成都GDP尚未过万亿,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位仅13名,十年之后,成都GDP达到17717亿元,在全国各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和苏州,排名第七位;GDP增长率为4%,超过了上述六个城市。
往后看,2000万+人口,对成都而言有哪些发展机遇?
在人口数量的加持下,成都已成为一个超级体量人口的“超大城市”,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到成都设立分支机构,其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地位也将再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其综合经济实力均居前列。如今成都人口突破两千万,重庆是三千多万,两个城市人口相加超过了五千万,可以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锚定了中国“第四极”的位置。
成都的另一大优势是作为西部的航空枢纽。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即将于今年6月底开航运行。天府国际机场投用后,成都将成为罕见拥有两座大型国际机场的城市。目前拥有4F级双机场的城市并不多见,在中国内地,只有上海、北京和成都,放眼国际,也只有纽约、洛杉矶、伦敦等少数站在塔尖上的城市。世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将机场喻为“国家和地区经济成长的引擎”。站在2000万级人口的台阶上,双机场的带动能力和航线网络的连通性,将直接触达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中国人口进入低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的背景下,成都的“人口成绩单”显然是亮眼的。“十四五”期间,成都仍需要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越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越高的公共服务水平、越有活力的营商环境,人口才会越聚集。毕竟,过去十年的经验已经给出答案: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是一个个人实实在在用脚投票出来的。
作者 何亚福(人口学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