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客户端,近日,多地发布紧急通知,将对未接种新冠疫苗者采取限制措施。从安徽黟县、江西丰城、山东陵城、四川万源等地的通告来看,限制措施包括:未接种疫苗者不能进入重点公共场所、农村集市摊主不允许出摊、限制乘坐出租车等日常交通等。更有少数地区,将家庭成员接种疫苗作为孩子入学的前置条件,要求学生在新学期开学报到时须提供疫苗接种证明或禁忌症证明。
虽说绝大部分的通知里面都有“原则上”这样的字眼,但在互联网一经发布还是引发不小争议。有人认为“心是好的,但缺乏周全考虑”,特别是一些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接种的群众,理应考虑他们的实际困难。也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有“变相强制”的嫌疑,违反“自愿接种”的原则。当然,也有不少人表示了赞同和理解,认为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对未接种疫苗者采取一些公共场所限制措施是合理的。不同的声音反映出对公共政策的不同理解,也体现出政策制定、执行中如何进行平衡取舍的难度。
图片来源@央视网
客观来说,疫苗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当前国外疫情仍然在扩散蔓延,全球范围内都在加速疫苗的生产和接种。我国疫情防控成效显著,但国内也有个别地方疫情零星爆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采取各种措施加速疫苗接种,为的是尽快建立起免疫屏障,更好控制、消灭疫情,为的是守护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理应得到公众的积极配合和理解支持。也要看到,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如何把好事办好,也要讲究手段和过程、注重方式和方法。适度采取限制有助于提高接种积极性,但超过了必要、合理的范畴,就容易滑向“一刀切”的简单粗暴。
事实上,围绕疫苗接种,中央早有规定。针对个别地方接种工作中出现的简单化,甚至“一刀切”的情况,四月份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明确表示“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在工作中将坚持‘应接尽接’和自愿原则相结合,在充分告知的基础上,引导并鼓励群众积极接种、主动接种”。从科学防控的角度来看,一些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可能给不适宜接种的人群带来医学风险,甚至还可能增加部分群众的抵触情绪,反而不利用推进疫苗接种工作。“一刀切”强制或变相强制接种疫苗,既不符合中央要求,也不符合疫情防控规律。
当前免疫长城仍未全面筑牢,新冠病毒变异风险加大,疫情防控仍需持之以恒。前不久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别等外国免疫了,中国反而危险了,中国控制得好就是为了争取时间接种疫苗”。尽快提高疫苗接种率的必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需要人们响应号召、踊跃参与、有序接种,为筑牢免疫防线献出“一臂之力”。推进“应接尽接”的目标,需要根据当地疫情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政策设计,尤其是针对身体条件允许却有疫苗顾虑的人群,多在建立疫苗信心上下功夫。这对于执行政策的基层政府而言,更考验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不少地方政府转变了工作思路。浙江宁海发布了新文件,删除了“原则上不允许未接种新冠疫苗人员(禁忌症者除外)进入……重点场所”的表述,仅要求在人员密集场所实行健康码和新冠疫苗接种后金边标识码“二码联查”。有的地方变“强制”为鼓励,鼓励各类服务行业主动推出针对已接种新冠疫苗人员的消费优惠措施等。有的地方将力量下沉到基层,调动大家接种疫苗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这些优化和调整,更加精细化、更有针对性,也更符合群众的期待,不失为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的题中应有之义。
原标题:人民日报:不打疫苗暂缓入学?应接尽接尤需绣花功夫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