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皮书 > 正文
从全球独存7只到2000只,“东方神鸟”朱鹮种群扩大背后的绝境拯救
07-27 18:07:18 来源:上游新闻

被称为“东方神鸟”“东方宝石”的珍稀濒危鸟类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经广泛分布于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东亚地区。但20世纪中叶以来,存活时间超过6000万年的“活化石”朱鹮,却遭遇了生存危机,先后在日本、朝鲜等国被宣告灭绝。1981年陕西省发现的7只朱鹮,成为朱鹮这一物种的唯一希望。从陕西开始,中国的朱鹮保育工作开始了。

今年7月,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走访了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五指山北麓的乐山市沐川县朱鹮繁育基地,发现这里正成为我国朱鹮繁育保护的新阵地:截至今年6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9年引入40只朱鹮开始,沐川朱鹮繁育基地通过三年的繁育,已经成功孵化超过60只朱鹮幼鸟,基地内朱鹮数量已经超过百只。

从1981年秦岭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到目前扩大到超过2000只的朱鹮种群,朱鹮数量增长的背后,是以沐川朱鹮繁育基地工作人员为代表的中国生态科研学者的努力和付出,也是人类学习如何同其他生物共享地球的宝贵经验。

▲7月26日,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饲养笼舍内的朱鹮。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从仅剩7只展开绝境拯救

朱鹮是亚洲东部特有的鸟类之一,现有的研究表明,朱鹮在地球上的存活时间已经超过6000万年,“鸟类活化石”“东方宝石”都是属于朱鹮的特有名称。值得一提的是,朱鹮在英语中的名称为“Nipponia Nippon”,虽然命名规则是以最初发现时的地名为依据,但朱鹮和日本的“重名”,足以显示朱鹮在日本的崇高地位。

1977年,日本仅剩的8只朱鹮个体丧失繁育能力,寻找野生朱鹮的重任落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等5名科学家肩上。

1978年开始的3年多时间里,中国科学家沿着朱鹮曾分布的吉林长白山脉寻觅,途经燕山、中条山、吕梁山、大别山,始终没有发现朱鹮的身影。鸟类研究学者们随后再次扩大寻觅范围,在北起黑龙江兴凯湖、南至海南岛、西自祁连山、东临黄海的范围内寻找,最终于1981年5月23日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发现了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7月26日,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内的朱鹮成鸟。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这7只野生朱鹮的发现,为我国人工繁育朱鹮留下了火种。科研人员攻克了朱鹮人工繁育的难题,先后在陕西、河南、浙江以及日本、韩国等地发展朱鹮人工种群,填补了国内外人工饲养繁育朱鹮的空白。从洋县开始,朱鹮的种群逐渐发展壮大,上游新闻记者查询到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朱鹮的野生种群已经超过1700只,但仍处于濒危级别,保护等级高于公众熟悉的国宝大熊猫。

半个世纪以前,四川广元最后一次发现朱鹮的活动痕迹,自此以后四川就再没发现过。2016年11月,50只来自河南、陕西、浙江等地的朱鹮,被引入了位于峨眉山脚下的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试验站进行繁育,朱鹮峨眉山种群开始稳步扩大,并于2019年输出了40只朱鹮到沐川县,开始了朱鹮种群异地扩展工作。

朱鹮属于晚成鸟类,不仅胆子较小,容易发生自伤等意外事故,同时还有孵化成功率较低、雏鸟夭折可能大等问题,这些对于第一次繁育的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来说都是新的考验。

▲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今年繁育的朱鹮幼鸟。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晚成鸟的考验

7月26日,上游新闻记者探访了位于乐山市沐川县城边缘的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修建在县城边一个山坳里的繁育中心安静而又精致,如果不是门口的提示牌,根本想不到这里住着9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记者还没有进入基地大门,饲养在笼舍里面的朱鹮已经感受到了陌生人的到来,开始防御性地躲避。

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孙永香告诉记者,朱鹮是一种非常胆小的鸟类,如果感觉到了陌生人的出现,就会非常警惕地提前躲避,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作出自损的应激反应,朱鹮在人工饲养中曾经发生过自撞护栏而死亡的极端个案。如何让它们不受到惊吓健康成长,就成了繁育中的首要难题。孙永香说:“喂养朱鹮过程中必须尽量动作轻,不能大声说话,否则它们会被吓到,造成严重的后果。”

久而久之,动作轻一点再轻一点,成为了朱鹮繁育中心工作人员的口头禅。

朱鹮在鸟类中是出了名的“爱情鸟”,在繁殖中严格遵循着“一夫一妻制”,一只雄鸟只会和一只雌鸟配对、繁育。野生环境中,每年3至4月是朱鹮“谈情说爱”、哺育下一代的时间,“恩爱夫妻”轮流坐巢、孵卵、育雏。到了6月中旬,雏鸟即可随父母飞上蓝天。孙永香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今年的繁殖季目前已经进入了尾声,所有成鸟产出的卵已经孵化完成,截至目前中心内共有幼鸟、成鸟共100多只,今年成功孵化了接近30只。

▲7月26日,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今年人工孵化的两只朱鹮幼鸟。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在基地的育幼室内,上游新闻记者见到了两只出壳约40天的朱鹮幼鸟。和成鸟不同,朱鹮幼鸟灰色的羽毛下身体十分虚弱,不时地点头像在啄食一样,但还没有长大的前喙和眼睛已经透露出一丝的威严与坚毅。

小朱鹮诞生后,要在育幼室内呆够40多天,经过繁育人员的贵宾式一对一特别照料之后,才会移入大的繁殖笼内和小伙伴们过上集体生活。孙永香透露,小朱鹮出生后第二天,工作人员就会用泥鳅糜食对其喂第一次辅食,辅食饲料的成分比较多,有泥鳅肉末、蛋黄、奶粉,还有一些水果等,再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就像照顾刚出世的孩子一样,必须有一定的耐心”。

现有的研究显示,朱鹮属于晚成鸟,幼鸟刚孵化出时比较孱弱,要经过两个多月的繁育才能有自我生存的完整能力,“晚成鸟和我们熟悉的鸡等早成鸟不同,小鸡破壳之后就可以跟着母鸡外出觅食、散步,但晚成鸟要在鸟巢中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脱离母体,这也给朱鹮的繁殖与种群扩大带来了困难”。

孙永香大学毕业之后就投入了朱鹮研究保护的工作中,去年来到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之后,就一直忙于工作,“最忙的、加班最多的时候还是在它们的繁殖季节,因为雌鸟在鸟窝中产蛋之后,雄鸟出于领地保护等方面的考虑,有时候会用自己的喙把没有孵化的蛋给啄坏,甚至是直接从鸟窝中踢出去,我们要及时地发现雌鸟产卵并回收进行人工孵化,一刻也不能放松。”

相关文献资料显示,人工繁殖的朱鹮,普遍面临着孵化率低、幼鸟死亡率高等问题。从刚出壳时的100多克的幼鸟到4斤左右的成鸟,朱鹮体重变化的背后,是繁育人员的用心与耐心。

▲7月26日,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展示今年收集的朱鹮卵。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为受伤朱鹮用上3D打印

上游新闻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跟随沐川朱鹮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员进入笼舍内,为成鸟添加它们爱吃的泥鳅等食物,清理笼舍环境。工作人员打开笼舍的门之后,本来站在笼内高处的朱鹮成鸟迅速挥动翅膀,从笼内的一角飞往另一角,“它们就是很胆小,小时候反而没有那么怕人,长大了更怕人,一害怕就会在笼内蹦跶”。孙永香向记者透露,他们在日常的研究、繁殖工作中,十分注意环境的控制,尽量不产生噪音等刺激朱鹮,防止朱鹮自残自伤以及意外受伤的情况出现,但意外还是偶有发生。

2020年2月8日,繁育中心一只雄性朱鹮在一场激烈的配偶争夺战中嘴巴受伤,下喙前端8厘米已经坏死,下喙失去支撑后,这只朱鹮无法自主进食,无法梳理羽毛,这样的情况在人工繁育朱鹮的环境中从未遇见过。

研究人员分析发现,要想让失去下喙的朱鹮重回正常生活,就必须把下喙缺少的那部分用人工制作的喙“补上”,但人工喙怎么做、用什么做、怎么装都是问题。经过反复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用于人体骨骼的PEEK材料制作人工喙更合适,在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的协助下,沐川繁育中心向广州东莞一家科研机构发出了求助信息,双方通过微信视频的形式,反复多次就人工喙的尺寸、长短、厚薄、弧度、螺丝孔位进行衔接,制作三维图形,打印3D模型,经历六次的调整后,最终这只朱鹮的人工喙形状数据得以确定,人工喙随即投入了生产。

人工喙做好了,怎么装又成为了问题。繁育中心为了给朱鹮安装人工喙,也是多方求助,最终在沐川县人民医院找到了帮手,医院选派了骨科医疗专家为朱鹮安装人工喙手术,专门腾出一间手术室,对房间、手术器械及人工喙进行安装前的消毒,确保手术成功。

2020年3月19日上午,在沐川县人民医院专门布置的手术室里,由医生和中心工作人员对朱鹮进行了人工喙安装,经过一个小时的手术,成功为断喙朱鹮安装上了PEEK材质的“义喙”。经过一周左右的恢复和适应,受伤雄性朱鹮恢复了自主进食,不再需要人工帮助,这也标志着世界首例朱鹮人工喙安装手术成功完成,这一案例还作为3D打印的优秀成功案例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

7月26日,上游新闻记者在繁育中心的饲养笼舍内见到了去年安装人工喙的雄性朱鹮,工作人员遗憾地表示,朱鹮在使用人工喙的过程中造成了人工喙松脱,影响到了其进食,繁育中心已经取下了人工喙,采取将朱鹮上喙剪短的方式,这只雄性朱鹮已经锻炼出了用残存的喙进食的能力。但通过这一世界首例朱鹮人工换喙手术,沐川朱鹮繁育中心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以后面临相同问题时也多了一份选择。

▲7月26日,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内,三只朱鹮在人工巢上休息。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最终目标是重回蓝天

人工饲养的朱鹮来自于大自然,最终也将回到大自然。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技术人员吴永中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中心繁育的朱鹮种群达到一定数量时,将会开展种源交换、野外放飞等活动,扩大朱鹮种群和繁育质量,避免人工繁育朱鹮带来近亲繁殖等问题,这对提高朱鹮的种群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相关学者坦言,人工繁育的朱鹮长期以来在圈养环境中成长、繁育,目前来看已经丧失了一些基本的捕食、自我繁育的能力。人工繁育后如何野化回归自然,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据介绍,目前我国陕西、浙江等地已经开展了朱鹮觅食地改造的工作,通过增加冬水田面积和人工投食的方法来改善朱鹮觅食地的面积和质量;对栖息地林木展开保护,以保证朱鹮正常的繁殖和夜宿,同时在朱鹮家族繁殖期进行昼夜看护;甚至颁布了“禁止在朱鹮活动区使用农药、化肥”的规定。吴永中说,他们的愿望就是能够让朱鹮从沐川重回大自然。

2018年大学毕业后,孙永香就投入了朱鹮保育的工作之中,从初来乍到的“新人”到已经略有经验的“老人”,不断加深的除了经验之外,还有对朱鹮的感情。孙永香的愿望很简单,希望“东方宝石”朱鹮能够再次自由飞翔在四川,飞翔在中国的天空中。

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